1957年的一天,省委书记一走,毛主席独自站在窗前深思。

秘书捧来一叠文件,原来是董存瑞纪念馆的来信,当地方干部代表22万乡亲,请求为烈士题词。

毛主席的诗词气势磅礴,成为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题词也让许多单位倍感荣幸,如给《大公报》职工题词:“为人民服务!”

给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给刘胡兰2次题词,最著名的就是那一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但这一次,毛主席快速翻阅后,却沉吟道:

“让我为董存瑞烈士题字,是有些不合适的。”

秘书诧异地追问:“主席,董存瑞是全国知名的英雄,您为什么这次要拒绝呢?”

毛主席没有回答,只是喃喃道:“董存瑞,董存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前的往事在他脑海中重新上演,董存瑞高呼着口号,冲进炮火中的场景历历在目......

为何这位开国领袖对董存瑞的题词,如此犹豫不决?

这一切,要从1956年说起......

纪念碑重修

北国的春天,阳光穿过树林,洒在隆化县烈士陵园的墓碑上。

这里安息着董存瑞等英勇烈士。

多少次狂风暴雨过后,烈士墓前的青松依然挺拔,守望着烈士洁白的墓碑。

1956年的一个和煦春日,隆化县委、县人委的同志们来到烈士陵园,检查修缮情况。

在碑林中穿行,他们的视线总会集中在一块较为空旷的墓前,那里还空荡荡的,没有立碑。

“这块空地,就让它成为董存瑞烈士专属的纪念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达成共识,要为这位浩气长存的英烈,立一块永恒的纪念碑。

很快,修建碑的请求就通过了各级批复。

然而更重要的,是请谁为烈士碑题字呢?

在场的所有人都想到了一个人选——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如果能请到毛主席亲笔题词,那将是多么煊赫的荣耀。

但是,伟大的毛主席,是否会看到他们小小县委的请求呢?这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心愿和疑惑。

“一定要试试!”

县人委的冀兴坡激动地说。

他决定踏上北京求见毛主席的旅程,亲自将乡亲们的心声带到伟人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月的北京,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会客室的地板上。

冀兴坡紧了紧身上的旧棉袄,站在中南海门前。

被门前站岗的卫兵和红墙黄瓦的庄严建筑所震慑,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神圣与肃穆。

“同志,我是河北隆化县人委的冀兴坡,想面见毛主席。”

他对着值班同志鞠了一躬。

值班同志了解情况后,让他在一旁等着,自己则进去请示领导。

冀兴坡在门外踱步,冀兴坡紧张兮兮,手心微微渗出汗珠,等待值班同志传话。

内心一边期盼能见到伟人,一边担心请求被拒绝的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北上了,上次中办的同志让他再等等消息。

可一直到如今,隆化的乡亲们盼望的题词音信全无。

隆化的乡亲们盼望已久,他不忍心空手而归,只能在北京借住,日夜等待。

“同志,你先回去等待吧,我们会尽快办理的。”值班同志出来对他说。

冀兴坡点点头,虽心急如焚,也只能暂时回住处等待了。

春去冬来,陵园扩建开工在即,县里催促冀主任先回县里筹备。

他心中虽万分遗憾,也只能暂时告别北京了。

一晃眼春去冬来,四月的隆化,烈士陵园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石碑将竖立,却还空荡荡没有题词。

乡亲们热切等待的目光,让冀兴坡和县教育科主管科员刘显荣,再次踏上了北上的路。

“题词的事,领导们知道了,但还未定夺,请您再等等吧。”

内务部的邹司长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县里的小干部,在北国的春风里等待。

牺牲的烈士,在英灵的天国注视着一切。

他们都在等,等一位伟人的亲笔题词。

亲笔题词

一个星期后,冀兴坡穿戴整齐后,再次来到中南海。

那一日,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冀兴坡的面庞,预示着美好的开始。

推开沉重的红木门,冀兴坡迈进了优抚司长的办公室。

只见邹司长从抽屉深处,郑重地取出一张泛黄的宣纸,上面龙飞凤舞地书写着八个大字——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冀兴坡小心翼翼地,将宝贵的题词纸接过来。

生怕一个不慎,就会损坏这个来之不易的墨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烈士雕像题词。

看到“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字。

他激动难掩,只觉得每一个笔画,都透露出浓浓的豪情与不屈精神,恰如烈士般挺拔伟岸。

然而当他将视线落到落款时,脸上欣喜的笑容僵住了。

纸上赫然签着“朱德”二字,并非像民众期盼的那般,出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手笔。

朱德,当时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威望非凡。

但是群众原先盼望的是毛主席亲笔题词,这突如其来的变动,让冀兴坡如坐针毡。

“朱老总能给我们题词,当然也是我们的荣幸。但是我们县当初不是请毛主席来题词的吗,为什么变成了朱老总了呢?”

冀兴坡略显紧张地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收到隆化县的题词申请时,毛主席专门了解过董存瑞,他的英雄事迹如电影一般闪过。

英雄董存瑞

那是1929年10月,银河倾泻,繁星满天,村头一户人家喜迎小生命的降临。

这就是日后令人刻骨铭心的英雄——董存瑞。

少年存瑞出生寒门,7岁便因家贫而无缘学堂。

但灿烂的晨曦驱散不了心中的斗志,他用朴实的话语诉说着,洋溢在心中的豪情壮志。

每每听着外婆讲述着杨家将的故事,眼前总是罗列着一个个满腔热血的身影。

然而时局艰难,战火纷飞,小小的身板承载了太多不为人知的伤痛。

他机敏地躲过敌人的追捕,屡建战功。

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勇敢奖章3枚、毛主席奖章1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颗心甘情愿为国捐躯的火热胸怀。

岁月流转,少年心事已非少年人。

1948年5月初,一列解放军部队行军在晋察冀边区的山岭间。

队伍中,走在最前面、身披红星须帽的,就是时年仅18岁的董存瑞烈士。

他双颊还带着些少年气息,却已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威猛的士兵。

如今的他挺拔迈步,跟随大部队来到被敌人重兵占据的隆化城下。

一路艰辛,看尽生死,方知生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这里,他依稀看见,那个誓言报国的7岁男孩,正用坚定的目光注视着他......

5月的一个黄昏,隆化县城激战正酣。

炮火中,我军勇猛进攻,目标直指隆化中学。

然而行进途中,一座桥上西边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原来敌人在桥上设置了隐蔽的机枪堡垒,正疯狂扫射过来。

“麻烦大了,这机枪堡挡住了我们的进攻。”负责带队的连长皱紧了眉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去炸掉它!”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是班里最年轻的小战士董存瑞主动请缨。

“太危险了,这次就别去了。”连长担心地说。

“我是共产党员,应该第一个冲上去!”董存瑞眼神坚定,不容置疑。

黄昏时分,董存瑞握着冰凉的炸药包,攥紧了拳头,他知道这次任务的艰巨性。

但是为了胜利,为了新中国,这一切都值得。

随着冲锋号角声,董存瑞奔跑着冲向桥心,在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中点燃导火线——

“为了新中国的明天,冲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董存瑞壮烈牺牲,机枪堡被炸成了废墟。

勇敢的胸膛,永远定格在这历史的时刻。

这一年,董存瑞仅仅18岁。

战友们紧张地奔向爆炸中心,只见董存瑞英勇的身影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飞舞的尘土与废墟。

在这残破的废墟中,他们艰难地扒拉着,终于找到了一件残破的遗物——那是一双布鞋的半截残迹。

18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这瞬间却化作永恒。

眼泪模糊了战友们的视线,他们紧握这双小鞋,久久不能自已。

多少个日夜,这双脚丈量过山河,只为守护这片热土。

多少次荆棘血泥,这双鞋与主人并肩前行,只为换来胜利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少个黎明黄昏,这双鞋随主人奔向最前线,只为开创民族独立的新时代。

凛冽的寒风中,他们站立不动,怀念着这双小小的鞋留下的、热血而又坚定的少年之魂。

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毅然决定以青春换取胜利。

正是董存瑞等不畏牺牲的烈士,换来了民族独立的曙光。

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美好新时代传颂,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毛主席对董存瑞赞不绝口,当时本应给他题词。

可他却做了一个意外的决定:“我题不合适,请朱总司令题吧!”

邹司长解释道:“这件事,毛主席说过,刘胡兰是群众,而董烈士是军人,所以他认为还是请朱总司令来题更合适。这才有了朱总的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冀兴坡恍然大悟,原来主席的决定来自对大局和人物位置的考量,并非不欣赏董烈士。

写在文末

1957年10月18日,红日西沉,落霞烛天。

隆化解放多年后的一天,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终于落成。

八个金灿灿的大字在碑体上熠熠生辉,如同董存瑞烈士那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

主席高瞻远瞩,出于对朱总的尊重,婉言请其为烈士题字。

这微妙的关怀,展现出两位伟人跨越党派的深厚情谊。

主席的题词非随意之作,而是融汇了他对时代和人民的深沉思考。

烈士舍生忘死,英名千古。

“自古逝水流,今日方知来日难留。”

生命苍白脆弱,奋斗则可以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