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德夫在表演中,他表示:愿做两岸人民音乐桥上的板钉。 受访者供图

时隔一年,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再访大陆,来到广东、陕西、北京等地寻根、交流,感言唯有回归民族情感与中华文化,两岸才能长长久久,在岛内持续引发热议。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作为台湾少数民族歌手,这些年来,胡德夫身体力行,把在两岸多地走访了解到的民族音乐,融进了自己的创作,续写中华民族历史新辉煌。今年6月,已过古稀之年的“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将带着《匆匆50年》音乐会来到广州,继续吟唱他所见过的山川大地、日月星河,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日前,身在台湾的胡德夫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谈起曾经从课本中学习王洛宾的民谣歌曲,到如今台当局推行“去中国化”倒行逆施,“让年轻人忘记了自己的祖先”,他说,有责任消解两岸间的隔阂和距离。而他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歌曲,“用歌曲搭起一座桥,两岸人民可以在桥上穿行往来,沟通问好,而我愿做桥上的板钉。”

 “曾经我们几乎没有隔阂”

胡德夫向南都记者追溯了一份源于18年前的缘分——2006年,在由南方都市报联合举办的“娱乐十年盛典”中,胡德夫获得十年音乐贡献奖民谣音乐奖。就在前一年,唱了40多年歌的他,发行了人生中第一张专辑《匆匆》,随即拿下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最佳年度歌曲。在获奖致辞环节,胡德夫说:“假如十年以后我们还在这里见面,我希望台湾跟大陆的隔阂和距离,因为大家的努力让它消失。”

一晃18年过去,回想起当年致辞一刻,胡德夫仍然感触良多。“曾经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近,几乎没有隔阂——后来这种感觉却消失了。”

“台湾正在发生很悲哀的事情,那就是‘去中国化’。”胡德夫对南都记者感慨道。

事实上,关于大陆的记忆,早已深深烙印在胡德夫的脑海里。“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音乐课本中的内容多是王洛宾的民谣作品,像《达坂城的姑娘》。这些民谣通过教育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记忆。”那时候,台湾音乐教育中的大陆元素比本土元素还多,因此,胡德夫对这片土地并不陌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胡德夫受邀到云南参加一个音乐学术研讨会,也借机陪同一些朋友在大陆寻亲,此后,他多次来到云南、甘肃、四川、广东等地采风。这些经历统统被融进了他的音乐创作中,“大陆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多元独特曲式和唱腔,以及歌曲中的故事和情感表达,都深深地影响着我的音乐创作,并在我的歌曲中有所表现。”

他始终相信,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他看来,歌曲可以变成一座“大桥”,两岸人民可以在桥上穿行往来,沟通问好。“通过分享真诚的音乐,人与人不会怒目相视,不会擦肩而过,遗憾会比较少。”而若歌可以做一座“大桥”,他愿意做桥上的板钉。

 “从歌里感受到两岸分隔之痛”

胡德夫1950年出生于台湾台东,上世纪70年代与杨弦、李双泽发起了民歌运动,主张创作与演唱华语歌曲,被誉为“启蒙了整个华语流行乐坛”。作为一名“山谷里走出来的孩子”,他常打趣自己是一名“北漂”——从老家台东“北漂”到台北求学、工作与生活。由于童年的快乐,年少离家的胡德夫尤为不舍。

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时,余光中是胡德夫的老师,余光中诗歌中的“乡愁”,也成为了胡德夫创作的重要动力。这些复杂的情感,最终凝成了一句句唱词,化作《大武山是美丽的妈妈》《太平洋的风》《芬芳的山谷》和《美丽的稻穗》。

“乡愁本来就是一首很大的歌。”后来在一场民歌演唱会上,胡德夫唱起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他才逐渐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这些年,胡德夫不时在大陆唱起这首歌,内心仍是充满唏嘘、遗憾。“我的老朋友们有生之年无法回到大陆,我也无法带他们来看看大陆。每当唱起这首歌,我总是心有不舍,感受到数万人历经生离死别、分隔两岸恒久的伤痛。”

中国人的精神内核里始终都有不忘乡愁、叶落归根、团团圆圆的期盼,“北漂”的“小乡愁”最终浓成了“大乡愁”。曾有人评价,胡德夫的歌里“有自己、有家乡、有世界”。他却说,这是在李双泽的歌声里学会的。在采访中,胡德夫突然吟诵起了一首歌的歌词:“假如我是一只杜鹃,让我来为你歌唱,歌唱那穷苦的岁月,也歌唱那不停的悲伤……我们大家都是歌手,让我们一起歌唱,歌唱我们美丽的河山,也歌唱我亲爱的家乡。”这来自李双泽创作的《我们都是歌手》。“李双泽写的歌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他有很大的胸襟,歌也要有很大的胸襟。”

这一信仰伴随着他,一走就是半个世纪——恰在50年前,1974年,胡德夫在李双泽的大力促成下举办了《美丽的稻穗》演唱会,那也是台湾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第一场个人演唱会。今年6月,《匆匆50年》胡德夫音乐会,将在广州大剧院上演。胡德夫希望通过自身影响力和号召力,增进两岸交流,“音乐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这也是他倡导“用音乐架桥”的意义。

  “把历史用音乐说给台湾年轻人听”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在大陆的数次演讲中,胡德夫常常提起《少年中国》。这首饱含着期待祖国统一渴望的歌曲,曾一度被台当局“封杀”。

他向南都记者感叹道,相较于从前,如今社交媒体发达,年轻人之间相互往来更加便利,但两岸间的交流却遭遇人为阻隔。“至于历史”,胡德夫说,很多台湾年轻人已不甚了了,最令他痛心疾首的是,“我们小时候所说的东西,他们(年轻人)都不知道了”。但他依然坚定,“我还是愿意说给他们听”。

胡德夫意识到,还要为年轻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让台湾年轻人知道自己是谁,记得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以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珍贵。”他对南都记者说,音乐人的工作很重要,就是让年轻人不失去原来的自己。

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近年来,在各类音乐综艺节目和晚会,人们常常能发现胡德夫的身影:一台钢琴,一支麦克风,一身简朴衣着,构成了观众对他的全部荧屏印象。“有台湾朋友常常问我,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人在台上表演,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却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真的在听你唱歌吗?”胡德夫却从中收获了莫大的支持。

“虽然年纪大了不方便走动,但我仍竭尽所能,有什么活动我都很愿意去。”年轻人热烈的反馈,化作对他巨大的鼓励和支持,“人们知道台上一直有位白发白眉老人在用音乐表达,也记得音乐传递的情感,这已经很可贵了。”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胡德夫常常鼓励台湾年轻人不要却步,“可以去大陆,大陆年轻人也可以到台湾来,谁都挡不住”。

今年4月,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开启了第二次大陆之行,到广东、陕西、北京等地寻根、交流。胡德夫一直关注着马英九参访大陆一事。“我鼓励老马去,希望他能常常去,尤其带着年轻人去,这是对的。”

“心手相连向复兴”系列访谈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何嘉慧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实习生 余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