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常常将老年群体与性活动视为两个几乎不搭边的领域,但近年来的医疗数据显示,艾滋病在老年人群中的感染率正在悄然上升,这一趋势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观念。在我的多年从医生涯中,虽然过去接诊的患者多以青壮年为主,但近年来,我逐渐发现来就诊的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就像最近接诊的一位刘大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过古稀的刘大爷最近几个月来一直感到身体不对劲,持续的发热、乏力和体重下降让他隐隐有些担忧,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就医。

在详细问询和查体后,医生初步怀疑他可能感染了某种病毒或细菌,建议先验一个血常规。结果显示刘大爷的白细胞计数偏低为2.2×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为11.3%,医生表示他可能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建议再验一个生化。

结果显示刘大爷的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但CD4+ 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偏低为72个/ul,CD4+与CD8+的百分比为0.13,严重倒置,这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免疫指标异常,鉴于此医生建议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以排除艾滋病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IV Ab结果显示1006.9 S/CO,阳性,在获得上述检查结果后,医生向刘大爷详细解释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并告诉他已经确诊患有艾滋病。

刘大爷及家人都相当震惊,刘大爷的儿子情绪异常激动,一度认为是医生检查错误了,他父亲已经71了,母亲去世也有多年了,怎么可能得这种病?但面对确凿的检查结果,他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后其又拿着单子去质问刘大爷,刘大爷后悔、无助,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他最终才开口,原来自从丧偶后,他一直郁郁寡欢,偶然一次在家附近工地的移动宿舍区发现有偿性服务的,基本都是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他观察了一段时间觉得相对安全,就尝试了一次,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医生为刘大爷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鼓励他积极面对生活。然而,回到家后,刘大爷的儿子却视他为耻辱,对他冷嘲热讽,刘大爷感到羞于见人,内心充满了绝望和痛苦。

像刘大爷这样的老人现实中其实还有很多,他们的性需求被忽视,对艾滋病的防范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困境常常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孤独和绝望,最终可能走向不归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艾滋病老年化加剧,原因出在哪里?

在中国,艾滋病研究领域一般将大于五十岁作为老年人群分类界限。

据CCDC系统数据显示,该类疾病老年感染者人数及构成比呈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3.29万例上升到2022年的5.19万例,七年之间病例数翻了近一倍之多,而且真实的老年感染者数据不止这么少。据CHARLS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独居老人占全国老年人比例约为5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性需求并未随之消退,反而因生理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复杂。尽管许多人对老年与性之间存在误解,但调查显示95% 的老年人仍保有性冲动,且性生活仍活跃。

特别是在《中国艾滋病性病》的研究中,发现50岁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48%的人群保持着1-4次/月规律的性生活,并有78%涉及商业性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年人因伴侣离世、孤独等原因,可能寻求不同形式的性满足,由于其伴侣的多样性(包括固定伴侣、临时伴侣及性工作者等)使得性病传播风险增加。

尤其是商业性行为,超过 90% 的性工作者工作者不会要求带安全套,而且本身安全套在老年群体中的使用比例也不足百分之十,这都促使老年人面临更高的HIV等性病感染风险。

因此,为了降低老年人群体的性病传播风险,我们需要加强性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老年人对艾滋病等性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关键要做好3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预防艾滋3点知识要牢记

知识点一:切断传播途径,洁身自爱

防治艾滋病的首要措施就是切断传播途径,其中性传播是此类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约占百分之八十。

对于成年人来说,减少非必要的性行为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HIV病毒侵害的有效手段,拥有固定的性伴侣或对另一半的绝对忠诚,可以极大地降低感染风险

婚姻美满的老年人应当倍加珍视家庭,关爱伴侣,坚守婚姻的忠诚底线;对于那些寡居、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在追求性生活满足的同时,更应深知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应当特别警惕无保护的性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特别是在像村镇大集出租屋、带有色情服务理发店、铁路野外营地等低档场所与性工作者之间的无保护性行为,更是此类疾病感染的高危行为,需要格外警惕和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男性同性性行为者群体正面临着极高的感染风险。

在性活动过程中由于摩擦和接触,男性同性性行为者的生殖器黏膜和肛周区域往往容易出现细微的破损,使病毒能够轻易地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系统。

统计数据显示,每百名该群体成员中约有八人不幸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在近年新发病例的传播模式中,同性性传播居首位,约占百分之八十,所以同样要警惕并采取措施远离此类高风险行为,以保护自身健康与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点二:树立正确防范意识,做好自身防护

血液传播同样是该类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老年人在生活中要避免非法输血,不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确保所有血液制品均来自正规医疗机构,以及避免身体上的伤口或粘膜接触到被污染的血液;拒绝毒品,坚决抵制毒品,不共用注射器吸毒,已经成瘾者应寻求专业戒毒治疗;避免可能传播血液的方式(如针具纹身、纹眼线等),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以及接受被污染的组织和器官移植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正确使用安全套同样是防范AIDS的重要措施之一。

老年群体由于对该类疾病认识的不够充分,大部分人会先入为主的认为”看起来健康的人就没毛病“或者是“生殖器看起来没有问题就是没毛病”。

殊不知,这种判断并不适用于该类病毒传染,这是因为病毒在侵入人体后存在一个称为无症状期的阶段,其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2-10年,成年人可能更长。

在此期间,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与健康人无异,他们依然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此时他们的血液、精液、乳汁等体液中已经带有病毒,并具备传播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病毒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增多,通常在感染后的8-10年人体的免疫力会被彻底破坏,此时感染者才会表现出如消瘦、发热、皮肤炎症等临床症状

所以并不能仅凭外观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病毒,重要的是要采取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安全套是一种多功能的防护工具,其核心价值远不止于避孕。

除了有效防止怀孕和宫外孕的发生,安全套还能在预防该类疾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老年人应该意识到在性行为过程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该类疾病发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即可保护自己,同样也可以保护伴侣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点三:坚定治疗之路

想要更好的预防该类疾病的发生,中老年群体在性健康方面同样需要关注。性病(包括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成为感染AIDS病毒的途径之一。所以中老年群体在出现性病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尽快消除病原体,控制病情发展,降低感染AIDS病毒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中老年群体如果感觉自己存在高危性行为或是存在感染风险,如无保护措施下的性行为、性侵害、公用注射器等疑似HIV暴露情况,事后应立刻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阻断药,间隔的时间越短药物的有效性更高,研究证明在疑似存在病毒暴露情况的两个小时内用药,成功阻断病毒的概率接近百分之百;即使是72小时内用药,成功阻断病毒的概率也接近百分之八十,因此及时就医十分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各地都有该类疾病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在那里会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咨询和检测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感染该类病毒后并不能立即通过检测得出准确的结果,通常在进行高危性行为的30天到90天才能通过血液检测出,所以建议大家最好是在事后的30天、60天、90天分别进行抗体检测,若此期间出现阳性则基本确定已感染病毒,而90天之后仍为阴性基本就可排除被感染的风险。

对于易感染者,应注意保持心态平稳,积极配合治疗,虽然该类疾病目前没有办法治愈,但它也不是绝症,早治疗仍然有望达到正常的预期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该类疾病主要还是通过体液传播,并非日常接触,像握手、拥抱、共用被褥、蚊虫叮咬这些的传染性微乎其微,所以有些中老年在感染病毒后不敢与家人一起吃饭,也不敢共用厕所,心理压力甚至高于生理压力,常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

同时,该类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感染者的歧视和孤立,老年感染者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子女的陪伴和关注对老年感染者至关重要,正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减少他们的孤独感,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刘大爷的悲剧并非个案,而是许多老年人共同面临的困境。

正是由于该类群体缺乏相关疾病知识才导致疾病新增病例数不断攀升,提升老年群体的预防意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作为中老年人应该洁身自好,避免不稳定的性关系;在进行性行为时确保正确使用安全套,并警惕任何可能的体液污染;定期进行性健康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排除性病可能性,一旦怀疑自己有病毒暴露史要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阻断药以降低感染风险。而作为家属可以更好地关注和支持中老年人的性健康,帮助他们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参考文献:

[1]韦辉,李博,蓝光华.中国老年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研究进展[J]. 2021.DOI:10.3969/j.issn.1673-758X.2021.02.032.
[2]许艳,王璐.国内外≥50岁年龄组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2(11):4.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1.11.025.
[3]粟斌,夏炜,姜太一,等.老年HIV感染群体的扩大已呈不容低估的发展趋势[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9, 25(2):3.DOI:CNKI:SUN:XBYA.0.2019-0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