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拂晓,蓄势已久的美韩军突然向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守备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火力准备。美韩军集中了300余门大口径火炮、百余门轻型火炮和30辆余坦克同时向猛烈射击,远东空军的30多架战机也飞到战区上空轮番轰炸。在一天时间里,向两个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连级守备高地发射了20余万发炮弹、15万余发重机枪弹和投掷了233枚航空炸弹,其单位火力密度在整个战争中都属罕见。

我们先看看上甘岭两个高地的阵地分布和兵力配置。位于西侧的是597.9高地,由12个阵地组成,地势较为复杂陡峻,形状如三角形箭头。因此美方将整片高地称为598高地或三角山(三角高地),有时598高地或三角山(三角高地)也专指主峰。其中位于南侧最前沿的是9号阵地,距离美军鸡雄山阵地仅400米;9号阵地西侧为10号阵地,东侧为7号阵地(该阵地美方称桑迪岭),北侧为597.9高地主峰3号阵地;从主峰向西北延伸一条山梁,依次分布着0号、4号、5号和6号阵地(该阵地美方称派克峰);从主峰向东北也延伸一条山梁,依次分布着1号、8号(这两个阵地美方称耶尼鲁赛尔高地)和2号阵地(该阵地美方称珍妮o罗素山),2号阵地东南侧为11号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37.7高地北山地形相对简单些,坡度也较缓和,由9个阵地组成。韩方根据习惯称该高地为狙击棱线(或狙击兵棱线,即下图中的狙击岭),因志愿军在该高地实施冷枪冷炮战最活跃而得名。其中南侧最前沿为8号阵地,距离韩军537.7高地前沿阵地不到百米。8号阵地西北侧仅一道山梁相连的是7号阵地(这两个阵地韩方称鹰峰);7号阵地向西北延伸出3号、2号阵地,为北山主峰(韩方称A目标,即下图中的A高地);2号阵地继续向西北延伸出1号阵地(韩方称Y目标,即下图中的Y高地);2号、3号阵地向东北延伸一条山梁,依次分布着4号、5号、6号阵地(这三个阵地韩方称岩石棱线);3号阵地向西南前置出9号阵地。

守卫597.9高地的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9连配属8连1排、机炮连3排,配备有1门82迫击炮、2挺苏式郭留诺夫重机枪和6挺苏式捷格佳廖夫轻机枪;守卫537.7高地北山的是135团1连,配备有1挺苏式郭留诺夫重机枪、6挺苏式捷格佳廖夫轻机枪。10月14日拂晓,两个高地的守备分队躲在坑道中抗过了的敌人的火力袭击,但表面阵地遭到摧毁,与后方的有线、无线通信全部断绝,得不到上级炮火支援,只能用阵地上储备的武器弹药顽强抗击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韩军的火力准备进行了一个小时,尔后身着防弹背心的步兵发起冲击。在597.9高地,美7师出动步兵31团所属1营、3营,分两路扑上山去。135团9连及加强分队迅速钻出坑道,摇摇晃晃进入阵地,打响阻击战斗。一时间,冲锋枪、机枪子弹和手榴弹、爆破筒雨点般地向往上爬的美军砸去。美军没想到山顶上还有人活着,当即哗啦啦倒下一片,剩下的立即散开队形,组织火力掩护,尔后继续向上冲锋。

美31团1营负责攻击右路桑迪岭和珍妮o罗素山。该营A连首先投入战斗,以1个排攻击7号阵地,主力向11号阵地冲击。志愿军135团8连1排负责防守2号、8号、7号、11号阵地,依托坑道逐次向阵地添兵阻击敌人。在打退美军4次冲锋后,坚守的11号阵地的8连1班伤亡殆尽,最先失守阵地。排长立即组织兵力向11号阵地反击,可是遭到美军火力密集拦截,反击分队大部伤亡在运动途中。不久,7号阵地也失守了。美军继续向2号阵地冲击,但在志愿军的火力阻击下进展较慢。美31团1营又相继将B连、C连投入战斗,并得到韩军1个排支援,轮番展开攻击。经过8小时激战,8连1排打到仅剩下排长和几名伤员,只好退守坑道,至此2号阵地失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31团3营负责攻击左路主峰三角山和西北山梁派克峰。该营先头L连直取前沿突出部9号阵地,但遭到135团9连3排迎头痛击,伤亡较大,军官都打没了,连队畏缩不前。3营只好将K连投入,协同L连进攻。但597.9高地比较险峻,坡度大,攻击路线窄,少地形地物遮蔽,美军被山上雨点般扔下来的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打得狼狈不堪,举步维艰。这时得知1营已经攻占桑迪岭,3营随即派I连从7号阵地前插过去,向主峰3号阵地侧后迂回,配合正面的攻击。但I连行动也不顺利,被志愿军的火力阻挡在3号阵地前。

战至14日当晚,攻击597.9高地的美31团1营夺取了11号、7号、2号阵地,3营则止步不前,而付出的伤亡已达300余人,远远超出了战前的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