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在海南文昌顺利升空,开启了月球之旅。

然而不同于当年阿波罗的8天往返,我们的嫦娥六号竟然需要53天的时间。

同为月球探测器,我国如今的技术应该更为先进。

但为什么反而需要的时间更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月的目的不同

1969年的阿波罗11号项目,发生在充满火药味的冷战时期。

当时的美国为了在太空竞赛中领先于苏联,不惜重金打造出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载人登月工程。

所以,阿波罗11号能在仅8天时间内完成往返,除了技术实力的支撑外,更多的是源于美国迫切夺取太空霸权的政治诉求。

他们的目的是赶在苏联之前展现出自身的航天实力,因此在任务执行上就被要求以最快速度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顾阿姆斯特朗等宇航员在月面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就会发现这场登月更像是一次"赶趟"

他们在月球上停留时间极短,只做了一些简单勘察和采样,全程就像一场快速的"插旗"活动。

换句话说,阿波罗11号的使命主要是证明美国有这个技术能力,真正的科研目的并不太突出。

这从飞船的设计理念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登月舱中就没有预留太多的活动空间,只为宇航员配备了最基本的取样和勘测设备。

而且登月舱被分为上升级和下降级两部分,主要是体现了"高效完成登陆—取样—升空"的一系列作业流程。

再例如指令舱、服务舱等结构也只是为了完成往返运输的功能,并未对月球环境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

所以,8天的时间对于阿波罗11号而言,已经是一个合理的安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六号登月的追求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嫦娥六号,则充满了不同的理念和追求。

事实上,六号探测器的前身——嫦娥五号,就已经展现出了我国航天科研的远大理想。

嫦娥五号是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中国首次",但这并非最终目的,而只是一个新的开端。

面对宇宙浩瀚,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单单踏上一个小小的月球还远远不够。

因此,嫦娥六号的大方向就是要继续探寻月球奥秘,为载人科研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注定了六号探测器在科研理念和技术设计上,要比阿波罗11号复杂和系统得多。

首先从地点选择上,嫦娥六号的着陆目标就远比阿波罗11号具有挑战性——月球的背面区域艾特肯盆地。

这一撞击盆地直径达2500公里,是已知太阳系内最大的陨石坑之一。

科学家推测,这里蕴藏着月球形成和演化最为原始、最为关键的地质遗迹。

所以对它的勘探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要在这片全新的区域开展科研活动,无疑对嫦娥六号的设计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不仅要完成与嫦娥五号相同的月面采样任务,还要执行大面积的区域勘测,对这一未知领域做出更为深入的考察。

所以,相较于阿波罗11号的简单采样和区域性观测,嫦娥六号无疑任务量更大、强度更高、要求更严格。

这也直接决定了六号探测器在设计上要更加复杂完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我们将六号探测器划分为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轨道器等几个不同作业模块,每个模块所承担的任务和技术要求都不尽相同。

这种高度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探测效率和操作精度。

比如说上升器就专门承担了"从月面到环月轨道"的关键环节,而后与返回器对接,完成样品转运。这和阿波罗11号直接升空回收形成了明显区别。

再比如轨道器,就专门用于对探测器飞行轨道的制导和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整个六号探测器从发射到返回,被划分为11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作业流程和目标都有严格要求。

这其实是为了将整个复杂的探月行动分割成更易控制、操作更精细的多个环节。

可以说,这种"系统工程"的设计思路,已经远远超越了阿波罗11号当年的功能单一。

嫦娥六号的目标无疑更为远大和系统化,因此必然耗费更长时间,对相关技术的要求也更为先进。

除了设计理念上的差异以外,两个大国对月球探测目的的定位也有很大区别。

我觉得这一点可以从嫦娥六号使用的先进技术略窥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我们为了掌控六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运行情况,专门发射了"鹊桥二号"中继星。

通过这一通信中继,六号探测器在月面作业时将与地面保持联系,让我们能够实时监控并指挥。

再比如,六号探测器的航行环节还大量采用了自主飞控系统,能够自动进行轨道调整和修正。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精细化控制和高精度作业的追求。

而放眼整个探月工程,需要如此高昂的投入和技术积累,自然与国家对航天事业的未来规划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未来不仅要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还要实施载人登月,并对火星等行星展开深度探测。

因此,六号探测器是为接下来更为庞大系列化航天工程提供技术支撑的"先行官"。

它必须引领我们去探索更多的前沿科学命题,去实现人类有史以来首次系统性研究月球表面环境。

当然,53天的任务执行周期固然漫长,但却每一分每一秒都物超所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耐心等待,就是为了累积更多的科研成果,让后续的航天工程不是"唯旗是夫"的象征性运作,而是真正引领人类实现太空探索的伟大梦想。

回望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阿波罗计划时代,要完成一次月球采样对当时还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但放眼21世纪今天,这还远远不够,人类的脚步已经从踏上月球,迈向了开疆拓土,建设永久性科研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虽然阿波罗11号和嫦娥六号都属于"月球采样返回"的同类任务,但后者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已经超越了前者,其战略科研意义也被极大地放大。

这种从"小有所成"走向"大有可为"的华丽转变,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科学发展的质变和理念升华。

我们不再单纯追求符号意义或政治意义,而是将科研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梦想越大,追求就越伟大"。

嫦娥六号所代表的,正是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宏伟科学追求。

53天在太空中留下了多少奋斗的足迹?一段征程在描绘多少梦想的蓝图?

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嫦娥六号必将从浩瀚的星空中凯旋而归,将太阳系探索史上新的一页为人类翻开。

那一刻,将是中华民族向星际物种演化的伟大时刻,任凭时光如何流转,这场壮阔的雄心都将永远铭记于史册。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深度好文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