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前几天,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看见售票口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凡是5月1日—5月5日出生的儿童,可免票进入。

我们家奶豆是8月份的生日,所以只能乖乖买票。

等到购完票,在检票口排队进入的时候,却看到了令人唏嘘的一幕。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子,妈妈偷偷交代儿子:一会儿有人问你几月份生日的时候,你一定要说是五月一号,这样你就不用买票了。

男孩明显有些不情愿,嘟囔着嘴说:妈妈,我明明1月份的生日,为啥要说是五月一号啊,我不想骗人。

可是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男孩最后只能答应。

轮到他们时,男孩妈妈掏出了一张票,递给了检票员,并连忙说自己儿子是五月一日的生日。

不过,检票员并没有被这位妈妈的三言两语就糊弄过去,而是坚持要求她拿出能证明孩子出生日期的东西,比如户口本、身份证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见就要露馅,这位妈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跟工作人员不依不饶的辩解了起来,说自己出门比较着急,没有带孩子的身份证。

哪怕检票员再三解释,无法证明的话,是不能免票进入的,哪怕儿子在一旁涨红了脸,这位妈妈仍旧跟检票员争执不休。

我观察了一下,这位妈妈穿着得体,身上的金饰,闪着耀眼的光,看起来并非是差钱的人,但是此时此刻,她身上的“穷气”却无所遮蔽。

这种“穷气”,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精神的贫瘠、思想的匮乏,以及对自我道德的不设限。

这种“穷气”,看起来像是节省了三瓜俩枣、占了便宜,但却可能在某一天,需要孩子用自己的一生去偿还。

就像家庭、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说的那样: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甚至很多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而那些身上自带“穷气”的父母,可能在潜移默化、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让孩子也深受“熏染”,对其一生的发展和成长,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尤其是身上有这3种“穷气”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出息的孩子,一起来了解一下,如果你没有,那就恭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第一种“穷气”:父母心穷,孩子难大气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父母“心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底下有一个匿名网友,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她说,她的妈妈每次出门买菜,都会多拿走人家几根葱,平常在单位上班,也会偷偷顺走一些卫生纸,去超市,也常常会多拽一把塑料袋……

小时候的她,对于妈妈的这些行为,感觉到无比羞愧,甚至有些看不起妈妈的为人处世。

可是等到她后来去了国外读书,结果偶然间发现,不刷卡也能坐公交车时,她也选择了逃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为自己能节省出来通勤费用而沾沾自喜,可是后来,成绩优异的她,却因为存在逃票的不良记录,而被拉入了求职黑名单。

看到这个故事,想起俞敏洪说的一句话:

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面,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也很能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

是啊,心穷的父母,爱占便宜、贪图小利,给孩子的内心世界,种下了贪婪和算计的种子,让孩子慢慢变得品行低劣、内心贫瘠。

等到某一天,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遭到无情的反噬和打击。

比如,因为爱贪小便宜,喜欢算计别人,失去最美好的友谊。

比如,因为不择手段的贪图小利,而最终与他人的合作分崩离析。

而这种人,又怎么会有出息、成大器呢?

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我们必须明白: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说的那样:

孩子会情不自禁的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事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所以,父母坚守住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孩子才能品行端正,受人敬重。

父母不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孩子才能拥有富足的内心,昂头挺胸的面对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第二种“穷气”:父母嘴穷,孩子难幸福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段视频,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热议。

视频中,14岁的女孩,为自己和妈妈做了丰盛的饭菜,原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认可和夸奖,可是回到家的妈妈不但没有感动,反而有些生气的说:

我要表扬你吗?你跟我做这么多菜,怎么吃啊我们俩……

妈妈在一旁一顿输出,孩子双眼噙着眼泪,委屈的低着头。

那一幕,让人无比窒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成年人的思维更为理性和成熟,他们对孩子的爱也是无与伦比的。

可是,嘴穷的父母,一开口便是满满的负能量,将抱怨、诉苦、哭穷挂在嘴边,而这种对孩子的暴击和伤害,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著名辩手席瑞儿就分享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他说在自己小时候,她的妈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家里没钱,妈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独自带娃,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但如果天天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对孩子进行一种压力上的释放和发泄,那么久而久之,将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因为深知家里贫困,席瑞儿儿时跟大人一起逛街,从来不敢抬头,因为他害怕看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

等到长大后,他努力改变生活上的困境,但是那种儿时被贯穿身体的关于贫困的“恐惧感”,却一刻从未离开。

他只要去到一个消费场所,身上但凡没有带够超过3倍的钱,他就会感到害怕和担忧。

身体生病了,只要不严重,他一定不会选择去医院。

当有朋友对他不错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接受这种难能可贵的友情,而是陷入焦虑之中,觉得自己不配。

当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席瑞儿的视角看待这一切的时,能够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想必只能是无法改变内心世界的无奈和不甘。

所以,作为家长,别在孩子面前哭穷、抱怨和诉苦,因为就算没有孩子,我们也必须面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柴米油盐。

孩子不该成为我们发泄自己内心怨气的出气筒,他们也不该为我们的生活买单。

所以,嘴下留情,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任,要知道,一个孩子,只有在年少时,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幸福感”和“配得感”,才能在往后的岁月里,拥有无限的能量。

这种能量,不但能让他们收获幸福,更关键的是,会让他们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总有一天,他们会带着这一切,走上更高的山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第三种“穷气”:父母眼穷,孩子难有出息

网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父母的眼界,是孩子的天花板,决定着孩子的上限。

深以为然。

父母眼界高、视野广、思维活泛,孩子便能深受其益,变得越来越优秀。

父母短视,眼界狭隘,认知水平低、思维固化,孩子就难以有大出息。

就像在2002年拍摄的纪录片《父亲》当中的韩胜利一样,本身读的是名牌大学,却在毕业找工作时屡屡碰壁,最后无奈之下,找到了一份月薪600块的户外电缆的工作。

而之所以会这样,跟他父亲的思维固话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当初,韩胜利的父亲靠着在工地做苦力,供儿子读书一心想要让儿子出人头地。

后来,韩胜利如愿考入了名牌大学,但是因为生活费太少,于是就准备出去兼职,一来可以养活自己,二来还能减轻父亲的负担。

可是,这个想法,却遭到了父亲严厉的拒绝。

在他父亲看来,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好好学习,不能把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就这样,大学四年的时光,让韩胜利每一天都过得抠抠搜搜,到最后自己也慢慢变得自卑、内向。

更加无奈的是,韩胜利本身学的专业是通信工程,需要对电脑和手机,进行实操,但父亲却觉得孩子上网,就是洪水猛兽,坚决不允许。

到最后毕业,虽然韩胜利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实践能力。

也正因如此,在毕业之后,才难以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直到最后,这位朴素的父亲也想不明白,为啥自己儿子名牌大学毕业,挣的还不如自己这个在工地搬砖的苦力。

其实,《穷人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位父亲的疑惑:

穷人思维的可怕程度,不亚于原子反应,会给孩子造成观念上的偏差,影响一辈子的运气和生活。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想要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未来,就一定不能在思维、认知、眼界等方面,原地踏步。

因为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打破思维壁垒,给孩子带来更好的引导,才能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给与他们最大的帮助。

只有我们给孩子打好辅助,孩子才能变得越来越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手握画笔的那一个人,白纸上出现什么画面,全靠家长去挥洒。

所以,育儿先育己,比一切养育方法,都更有效果。

当我们戒掉自身的这些“穷气”,孩子才能在更有选择权,内心才能富足,上限也才会更高,未来也才拥有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