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从1995年师范毕业直到2006年的11年间,我一直在一个名叫穆家沟的山区小学任教。

2006年,因为乡村小学合并,穆家沟小学被撤销,学校的60多名师生被合并到了条件较好的乡中心小学。而我则因为身体原因不适合再继续从教,在穆家沟小学合并后我便调回了县教育局工作。

9月1日这天,我特意请了一天假又去了一趟穆家沟小学,和我同行的还有我的妻子任淑珍。

来到学校时,学校已经被村委会临时租给了一个项目部当了驻地。

熟悉的建筑里再也听不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我十分伤感。

“怎么了?是不是有点舍不得?”妻子问道。

“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十来年年,怎么能轻易割舍呢?”我苦笑着说道。

“建伟,我昨天晚上算了一下,自从咱们来到这里,小学一共出了6个大学生,这在村一级小学里面可是独一份呀。”妻子自豪地说道。

“孩子们好学,老师们尽心,乡亲们善良,这样的地方不出人才才怪呢?就是别的老师在这里任教,孩子们的前途也差不了。不过,要我说呀,在从教的10年里,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孩子。”

“不是孩子那还能有谁?”妻子疑惑地问道。

“收获最大的应该是我!”我回道。

听我这样说,妻子不由得愣住了:“你?”

“即使不在这里上学孩子们也能收获知识,但我要是不在这里教学,可就遇不到你了!”我笑着说道。

说着说着,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

1975年,我出生在一个名叫闫家堡的小村子,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是家中老大,底下还有一个比我小四岁的弟弟。

我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并不好,最好也就是中等偏上。那时候的家长并不像现在这样对孩子们的学习抓得紧,纯粹就是靠孩子们自觉。但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学习有多么重要,每天放学后不是下地干活就是在外疯玩,压根就没有把学习当回事。

直到上了初一时,我的成绩也不是十分突出。就在我对学习不抱有任何希望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我彻底醒悟了过来。

记得那是初二那年的寒假,一个远房亲戚来我家拜年。她比我大不了几岁,也是出身农门,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上了中专,现在在县农业局上班。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自从见了那个亲戚之后,我便有了跳出农门的想法,于是就开始勤奋起来。

两年后第一次参加中考,我以三分之差落榜,但我并没有气馁,复读一年之后,1992年,我考出了536分的高分。

因为父亲是个老农机手,从小我就对机械特别感兴趣。在填报志愿时,我本计划上一个和机械有关的学校,但在人们的劝说下,我最终报上了一所地区师范学校。

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了穆家沟小学。

穆家沟小学离我家有四五十里,而且是在山区,那里的条件就连我们村的小学都比不上,更不要说和县城里的一些小学相比了。

说心里话,得到确切的分配消息后,我曾有过不想报到的想法,但要是不上班,以前的一切辛苦可就全部化为泡影了。无奈之下,我只好服从了。

1995年8月25日,我骑着父亲为我新买来的摩托,带着被褥和一些简单的洗漱用具来到了穆家沟小学。

也就是从这天起,我就与穆家沟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到学校之后我才发现,这里的条件其实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差,只是因为比较偏僻老师们才不愿意来这里任教。

学校一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15-20个孩子不等,全校学生也就百十来人。

学校总共6个老师,一个校长,三个代教,还有包括我在内的两个正式老师。

除了我之外,其他的几个老师都已经成了家,晚上就各回各家。

学校看门的是村里的一对老夫妇,兼着打扫和中午做饭。中午这顿饭,老师们都在学校吃,下午其他老师们回家之后,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学校的老师对我都特别热情,唯一令我不满意的就是看门夫妇做的饭菜。

我来学校吃的第一顿饭是包头菜炒茄子,我虽然没有做过饭,但也知道这两种菜其实就不能往一块炒,用土话说就是两种菜“不相作”,无论你放多少油炒出来的口感都有那么一丝苦涩。

因为我第一天来,做饭的大娘对我特别热情,还特意给我舀了满满一大碗炒菜。

打好饭后,五个老师就坐在一起吃了起来。看着这不合口味的饭菜,我为难了,有心想一口倒掉,但又怕同事们笑话,只好勉为其难地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