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长周期上升的事物都是曲线式的,都不会是一条直线。遇冷思热,遇热思冷。切忌头脑发热。

文、整理:酩阅团队

酩阅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xi910209

酩阅ID:mingyue-cn

自古以来,天晴翻土、下雨收衣,规律主导一切。

农家看天象收成,商人也闻趋势而动。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存法则。

对于很多酒商而言,生存法则就是:热的时候多多添火,冷的时候人走茶凉。一拥而上、一溃即散是现时行业的普遍现象。也因此,数以千万计的酒业从业者中,也唯有极少数的那帮人能够勇立潮头而不倒。

但这个世界最难的事,就是找对规律、踩对节奏。

这事儿,再专的专家、再大的大咖都不一定搞得明白…

12年当太监、49年入国军、88年囤BB机…干这种事儿的人不算少。现在也是,一个与酒业相关的例子:茅台在2021年最疯狂的时候曾达到过最高的2608.59元/股,但随后就急转直下,如今在1600+上下浮动,相比巅峰时期,直降1000元/股!

那批在最疯狂、最热闹时期进驻的股民们,只能怀着最冷的心情赔本出手了。

如果能够穿越回去,相信任何人都能完成“小目标”。但可惜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可吃,也没有时光机器,更没有人生预告。人生就是在一片迷雾中生存,需要一些远见,还需要一些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起来的时候

可能已经“冷”了

酒业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在最热的时候,就是最冷的开始;

在最冷的时候,就是最热的开始。

从“清香热”,到“浓香热”,再到“酱香热”,都在反复的印证这一道理。在市场上的新生事物,总是伴随着猜疑、不理解、不信任,但当他们开始风靡全国的时候,路人看客已经搭不上这列飞速行驶的列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所谓的热,从来不是香型自身的热,而是有代表性品牌先热,再带动整个品类、香型的火热。

清香热的发动机,是汾酒;

浓香热的发动机,是五粮液;

酱香热的发动机,是茅台

而顺理成章的,汾酒、五粮液、茅台都曾坐过一段时间的酒业“王座”。

中国酒业,就是如此以领航者决定品类命运的业态。

汾老大的地位,在九十年代前是不可动摇的。

八十年代的汾酒,就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绝不亚于现在的茅台。1986年汾酒产量破万吨,1987年,实现营收第一。超过了白酒行业前2~9名的总合。那时全国每卖一斤名酒,汾酒就占半斤。

其实不只是八十年代,在此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被称为“大清香”时代。在那段时间,白酒就是白酒,全无香型之分。而几乎所有白酒都是清香工艺酿造。直至今日,清香依然存在于社会上下的市场之中。

浓香的全线起势,与五粮液反超汾酒发生在同一时期。

由于在1988年后国家放开对商品的价格管制,五粮液大幅度提价销售,抢占高端市场。1994年,五粮液以5.78亿的营收反超了汾酒。1995年在第五十届世界统计大会上被评为“白酒大王”,白酒行业迎来了以五粮液为首的浓香酒时代。

浓香热,是全方位的大热。

在最巅峰时期,浓香占据中国酒业80%以上的江山,在四川之外,全国范围内也都开始大酿浓香。甚至相当一部分的贵州酱香酒企都开始转酿浓香,其中甚至还包含一些声名较旺的当时头牌酱酒企。“酱转浓”成为那个时期仁怀酱香产区迎合市场的主流趋势。

这样的转向,某种程度来讲,是利好茅台。

酱酒企业的集体转浓,给本就稳坐头把交椅的茅台腾出了更多的空间,其独特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在市场开始发力,独占鳌头。

而至于说茅台是自身坚持不转浓,还是由于是香型代表、酱香名片,被倒逼着无法向市场倾向靠拢,已无法确论。但无论如何收获到的结果是:飞天茅台开始飞天。

对于酱香而言,转机在2005年开始出现。

2005年,茅台净利润(11.19亿元)超越五粮液(7.91亿元)。2006~2008年期间,茅台三次提价,于2008年1月出厂价超过五粮液位居行业榜首。成为高端酒市场的价格标杆,并在此后牢牢掌握行业定价权。

2008年,贵州茅台以82.42亿营收,首次跑赢、反超了五粮液79.33亿的业绩成为行业第一。自此之后,就进入了“国酒”茅台的时代。

“酱酒热”的核心是“茅台热”。在2013年调整期之后,茅台更加成为身份的象征。茅台高启的价格给整个酱酒品类留下充足的空间,经过多年龙头效应引领,外加品牌宣传的外放、经济总体的增长、市场高端化的趋势,从那时开始,酱香开始进入全力奔跑的阶段。

酱酒热造富了一群人,但也“坑”了不少人。

当“酱酒热”这个词在行业外圈的出现,大家真正意识到这件事儿的时候,是2018年。春秋糖酒会、各类活动、诸多行业名家都开始大谈特谈,也鼓动了不少资本进驻茅台镇。

2018~2022年,是酱酒品类疯狂占据全国市场的时间,但我们留意一下具体,无非就是茅台、习酒、珍酒、郎酒、国台、钓鱼台、金沙窖、赖茅、云门陈酿、怀庄等品牌,而这些酒厂有一个共性:都是在上世纪就已经投产的酒厂,即便是后续的资本入驻,也是在2013年以前。

真正从2018年火热起来再进入酱酒的,能够出头的凤毛麟角。

这场席卷了整个酒业的风暴,很多人认为是风口,但事实证明,在潮流稍稍退却后,追风的人依然只喝到了西北风。甚至,连自己身上的肉也被割去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确定性的未来,一切已经确定的都不是未来。

不赌一把,出不了头。

“酱酒遇冷”、“清香热”、“光瓶热”、“行业调整期”、“年轻化”、“全球化”…隔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些新命题。众人的热闹,少数的得利者,更多的是看客。

因此,如果笃行“清香热”就是行业下个风口的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就得进场布局了,等到所有人都在说热的时候,早已没有了位置。但同样,得承受这是个伪命题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业热、市场热、品牌热、渠道热

往往都不在同一时期

弄明白自身处在哪个位置,很重要

举一个企业的例子:江小白。

江小白占的是“年轻化”的风口,业内提了几十年的“年轻人不喝白酒怎么办”,只有陶石泉做了那个先吃螃蟹的人。

江小白很奇怪,是自下而上的路径。由市场之热引发、渠道之热加码、品牌之热成型、再到行业之热的扩散。

2013,市场热。江小白核心消费群体的第一波积累是“约酒大会”,那个年代互联网开始全民化普及,江小白第一波吃到红利,开始在网络上风靡。

2016,渠道热。经过几年沉淀,这一年“表达瓶”问世,江小白大力铺设渠道,开设多项惠利措施,保证渠道利益,从经销商端延伸到了市场端,在全国各地的便利店、餐饮店、商超,都出现了江小白的身影。包围了消费者的生活。

2017,行业热。这一年,江小白在行业媒体成为明星。虽早在2012年就已亮相春糖,但那时并未有多大热度。后续江小白的兴起也只有少数人在关注,2017年开始,铺天盖地的行业文章开始出现,大家开始真正意识到,这款所谓“小酒”恐怖的动能。

2019,品牌热。2018开始,就是江小白的丰收时期,影视剧、街舞、说唱、抖音上江小白文案、“情人的眼泪”等品牌势能集中爆发。当年火爆的现象就不再多述,在全国化的品牌普及度上,甚至连很多头部名酒都比不上。那时候行业甚至称中国只有三种白酒:一种是茅台、一种是江小白、一种的其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热的时期都不一样。踩不对节奏,即便身处风口也有可能与机遇擦肩而过。

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热点,行业也好、企业也罢,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但当这个过程外放到众人皆知的时候,其实往往就已然错失时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酒行业,真的冷吗?

商业的本质永远只有两个字:供需

再聊聊我们现在的一个问题:整个经济形势驱使之下的行业的冷。

行业如今的“冷”,是相对的。我们曾与诸多大佬讨论过,几乎没人持悲观心态,因为一个原因:无论如何也该“冷”了…

2000年,白酒行业营收只有513亿;二十余年后的今天,达到了7563亿!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白酒攻城略地、疯狂发展,是不太符合正常的增长规律的。白酒持续的热,某种程度算是透支了部分未来。冲高回调,份属正常。

白酒行业,吃山珍海味太久,已经快忘了一日三餐的滋味…

头部酒企,受资本所累。

在资本市场上,不进则退。每年都得维持一定程度的增长,头部企业如此巨大的体量,一年可能需要增长一个中型企业的规模。数据好写,但做的话谈何容易?

缓增长就是冷,不增长就是濒临崩溃。对酒企的要求着实有点高…

以前整体市场增量,大家开荒辟土,好做。

现在存量甚至减量,大家需要抢地盘,不好搞。

我不太认同“年轻人不喝白酒”,或是“消费场景变少了”的论断。

年轻人本来就不喝白酒,相反,现在还有一些年轻人在尝试了。白酒的年轻市场虽然不大,但终究也算是有了一定气候。把锅甩给年轻人,不合适。

在中国白酒依然是绝对王者,占据整体酒类销售的70+%,这个比例每年还在不断增长。相反,是洋酒(威士忌、红酒)受到白酒侵袭,近几年的情况很不好。

让大家觉得白酒不那么稀缺、很多货卖不了的原因只有一个:存量太多。

商业论到本质,还是供需在主导。

白酒过去几年的峰值产量曾达到1358.4万千升,中国有5亿饮酒人,每个人每天得喝掉2两才能消化完。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当年的没消化完,第二年的又来了。常年累积之下,白酒无论是在酒库中的库存,还是在渠道中的库存,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国人口就这么多,喝酒的人就那么多,几乎已经到极限。老弱妇幼数量也不少,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喝,不现实,能做到如今的5亿饮酒人已经是奇迹了。

以前量少,需大于供,名酒频频涨价创造神话。

现在量大,高品质的陈酒也不少,质与量没了绝对优势,供大于需,出现一些波动回调实在是太正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待“冷与热”

不如创造“红与蓝”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肆拾玖坊」与「茅泉」

谈论冷与热,绕过酱香是不负责任的。

谈论酱香,绕过肆拾玖坊和张传宗也是不负责任的。

近几年被冠以“独角兽”之名的肆拾玖坊,无疑是白酒企业里的一朵奇花。它以奔赴“蓝海”的姿态,盛开于酒业的“红海”之中。

2015年,对于酒业而言,是一个极为微妙的年份。

年初,尚处于调整期的尾声,整个业态虽有复苏的种种迹象,但还未迎来市场反馈。在这个时期进入酒业,在大家的认知里实在不算是个好时机。

彼时的酒业,很“红”。刚刚经历黄金十年的疯狂,连年翻番的市场,让不少人都眼红,资本入局者不计其数,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欣欣向荣的行业中分一杯羹。

而彼时的酒业,也很“蓝”。三公消费、塑化剂事件等多种压力施加于酒业,阴霾尚未散去。并且,2015年算是比较晚的入局时间,抢地盘、开田土逐步演变成同业竞争、吞并、搏杀。这样的行业环境对一个新入局者不算友好。

就是在此“红蓝交际”之时,张传宗拉起四十九个人,在茅台镇搞起了“肆拾玖坊”。最开始,没人注意到,就是这样的四十九个人,550万启动资金,做成了一个30亿资产的庞然大物!

不得不说,张传宗的魄力相当足,在行业遇冷的时候进入,从蓝海中硬生生的杀出了一片红海。

△ 肆拾玖坊创始人张传宗(点击图片进入《酩人》详细了解)

在一片“红海”中谋求了一片“蓝海”。

这是张传宗成功的关键。2015年做酒,很晚了。但在2015年用互联网思维做酒,却是实打实的先行者。

在联想的十五年,张传宗深切的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宏博能量,与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极为深度的改变。对于曾处于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的张传宗,传统白酒的发展路径不是他想要走的。与老牌名酒企硬碰,不可;放弃自身长处,不智。

做酒,怎么做是关键。张传宗的肆拾玖坊,就是以酒的质相,做互联网的传播,很多人都做过酒,但很少有人像他一样做酒。

从酒业的一片红海中寻得蓝海,本已是颇为不易,须知酒业有多少的所谓“开创”都是旧皮穿新衣,本质上依然是老三样。

等待“冷与热”终究还是太过于被动,机会主义的事儿终究还是不太稳固。更具普适价值的是:找到蓝海、开拓蓝海,让蓝海变作红海。

9年之后的2024年,张传宗和他的朋友们再出发,以期再造一个肆拾玖坊。

这款承载着新梦想的新产品,叫“茅泉”。饮水思源喝茅泉,张传宗要做“地道老茅香”。集纳了一众行业专家、明星名人、传统酒商、产业链主、地方酒企为初创股东的“茅泉”品牌,天胡开局。在这个互联网白酒也已经成为一片新红海的时代,回归与跨界,可能将意味着一次全新的战法变革…

在尝足了形式上“新”的甜头之后,却依然不断地追逐传统上的“旧”而去这看似是一个重新回到“红海”的产品,但它将要奔向的,极有可能是一片有区别于肆拾玖坊的新的“蓝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业内外精英荟萃于“茅泉”

红海拼的是理解和细分,蓝海拼的是认知和魄力。性格决定路径,马云做不成任正非,任正非也无法复刻马云。红与蓝,择一路足矣。

势在天成,但事在人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长周期上升的事物都是曲线式的,都不会是一条直线。

白酒在过去“热”了二十年,甚至比很多酒业人的从业年限都长。很多人都认为增长是常态,“本就如此”,但实际上这是一段长期的。

过去的诸多热点,都已然泯于尘埃,再无人提及。借助风口飞起来,如果不迅速搭建高楼,风一过,就跌落。大浪淘沙后真正留下的,还是那些扎实了自身酿造、渠道、市场根基的企业。

也有人不凑热闹,安心守望自己的事业,拉长时间跨度,机遇总会不期而至。

遇冷思热,遇热思冷。切忌头脑发热。

PREVIOUS ARTICLE

酩见 · 历史好文

PREVIOUS CHARACTERS

酩人 · 往期人物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酩阅与志趣者同行,投稿、约稿、交流请联系:

me@sungoo-sz.com(小酩同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酩阅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进酩阅酒友交流群加微信:xi9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