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学者无法获得数学大奖,和缺少诺贝尔科学奖道理一样,教育体系缺陷。中国大陆学者,还没有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有两位,但都不是在中国大陆受教育的。代表终身成就的阿贝尔奖、沃尔夫奖,大陆学者也没有。

而菲尔兹奖已经有60多人了,从1950年开始,每4年发一次,一般是4人。这是发给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的,但如果之前没有做出大成就,之后也就更为困难。

从80年代开始,中国和国际数学界算是有交流了。但是40多年来。没培养出特别厉害的青年学者,即使在外国工作获奖的都没有。伊朗都有2人,越南有1人获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目前没有80年代后在中国大陆学习,然后在外国工作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所以,可以说中国大陆出身的学者,无论在中国和外国,无数是在数学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都还没能够获得最顶级科学发现的成果。

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不太适合作出重大原始科学创新。但是基本功扎实,适合工程实践与跟随性研发。也就是中国学生、学者解题能力非常强,但缺少原始科学创新教育,这个气氛确实没有。教育对于解题很重视,但是对于发现、好奇心不重视。

现在中国都快登月了,搞技术肯定是没问题的。各类奥赛,中国学生参赛基本是第一。这都是给定了框架,去解决问题。而菲尔兹奖得主,主要不是证明了啥著名难题,而是发明的数学工具有潜力。诺奖科学发现也是,是探索世界,而不是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