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韩立群(Han Liqu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美国对华战略叙事的特点是进攻性越来越强,工具性越来越明显,目的性越来越集中,且正在从一般的竞争性的战略叙事滑向对抗性的危险叙事。这对于维持中美正常对话十分不利。

近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表态希望继续保持对话、稳定关系,并谈了芬太尼、乌克兰危机、南海、台海以及所谓“产能过剩”等具体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会后中美双方都详细介绍了情况。中方在谈到美方单方面抛出的“产能过剩”问题时,指出美方所谓“产能过剩”不是市场定义下的结论,而是人为制造的虚假叙事。

为推进对华战略,美国不断编造战略叙事。但现在这些战略叙事已经逐渐变为虚假叙事,美方所抛出的问题中,不仅在产能问题上存在虚假叙事,在中俄关系、南海等方面编的故事也越来越离谱。布林肯和此前访华的财长耶伦都提到“产能过剩”问题,这显然是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一种反应。中国在某一方面做的特别突出时,美国总要有所反应,这符合其一贯的政治逻辑。只不过,同美国之前抛出的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不公平贸易等论调相比,“产能过剩”显得内部论证不足,用词也不够专业。如果一定要给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扣帽子,也不能扣“产能过剩”这顶帽子。并且,对于议题抛出来后要不要对谈,应该怎么谈,最后实现什么具体目的,均含混不清,世界其他国家也不知如何接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社会实际上看的很清楚,中国制造和出口的电动汽车并不属于大量倾销的低端产品,很多车型的配置和性能非常先进,且价格并不便宜,超过在中国国内的售价。这些产品在世界各地受欢迎,完全是市场条件下自身竞争力的表现,而不是什么破坏竞争。所谓“产能过剩”是一个无法在工作层有实际推进的议题美国编造这样的虚假叙事,不仅是在抹黑中国,对美国公众也是不负责任的。这种议题除了给中美关系制造麻烦,没有其他实际意义,甚至也很难给中国施压。如果美国采取单边限制措施,那就是真正的“非市场行为”了。

布林肯此行还谈了俄乌、巴以两场冲突,通过两场与中国并不直接相关的冲突给中国罗织罪名。美国将中国对俄罗斯的正常贸易歪曲为中国支持俄罗斯战争经济,威胁要对中国采取措施;认为中国没有在巴以冲突中利用自身影响限制伊朗,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这摆明是要将两场冲突强加在中国身上,刻意扩大两场冲突的负面外溢影响,扰乱中国正常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这比编造“产能过剩”这样的叙事更加危险。

美国惯于通过战略叙事来固定对手的形象,为相关战略提供依据,进行动员。这种叙事可以借助开放的政治活动、学者的政治研究、国家间的穿梭协同、国际场合的以多对一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3年5月,白宫国安顾问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的国际经济政演讲,将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经济战略高度融合,推出了新版本的“华盛顿共识”。

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美国已经开始加紧动员各类资源,对中国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叙事,议题越谈越广,协同越来越多,清单越拉越长。比如,美国以前经常给中国扣“非市场经济主体”的帽子,主要目的是拒绝给中国一定的市场待遇,施压中国更加开放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而最近几年美国编造的叙事,从以前的经济、金融、人权等问题转移到危害更大的政治、安全、外交等议题,它编造了极为恶劣的涉疆、涉港议题,现在又冒出来“产能过剩”“大国责任”等问题。不仅美国政府自己在说,其盟友伙伴也在加紧帮腔。

总的来看,美国对华战略叙事的特点是进攻性越来越强,工具性越来越明显,目的性越来越集中,且正在从一般的竞争性的战略叙事滑向对抗性的危险叙事。这对于维持中美正常对话十分不利。在外交博弈中,通过制造话语甚至是编故事来抢占主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百年变局这样的重大历史时刻,面对中美这样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一个大国,美国不能仅靠编造故事来推进大战略,而应积极地拿出真正的战略设计,并同中方开展更加务实的对话,如此方能对得起历史。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