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圈迎来阵痛期,降本增效纷至沓来,银行让利,券商降佣,公募限薪。

随着市场下行以及公募降本增效不断,前段时间金石杂谈报道了不少大型公募降薪裁员的消息,甚至有些基金经理要么回炉再造,要么无产品可管,要么业绩太差被毕业。

所以,今天看到一篇微博,挺符合当下公募处境的。据财经博主爱知君发微:认识几个水平不错的投资经理,下海了,其实就是自己在家开个户做自己“家族”基金的第一负责人,董事长CEO兼操盘手。

对此,有评论称:高情商,家族基金CEO;低情商,优化了在家炒股。虽然有很多业绩不行被优化的基金经理,但是也有业绩好而主动选择奔私的基金经理。(ps:公募限薪之下,薪酬大打折扣,能力强的基金经理要么选择入股基金公司,要么选择下海奔私

比如原长盛基金董事长陈平和原国投瑞银基金副总经理储诚忠,创立了上海汇万心私募基金;比如中泰证券研究所原执行所长笃慧奔私成立上海领久私募基金;最近,公募顶流丘栋荣大概率要离职,金石杂谈也倾向于认为其奔私成立个人私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知君继续表示,公募基金经理下场成立私募,其实是对还在职的基金经理是降维打击。一是没有那么多dirty work,不需要那么多流程和会议浪费精力;二是没有负债端压力,不用去营销讨好卖脸;三是没有仓位和准入清单限制,看好就干,自己对自己的钱负责。(ps:似乎越来越多的童鞋明白丘栋荣可能要离职了)

他继续表示,奔私后也没有券商卖方信息噪音轰炸和骚扰,自己能安安静静做做久违的研究甚至实地调研。这种有本事的不如早点退休好,早点相忘于江湖,闷声赚养老金。(ps丨丘栋荣:怎么感觉你都是在说我)

其实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亲自下场,有很多优势,也有弊端,那就是跳出了舒适圈,再也不是旱涝保收,而是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更要承受更大的风险。

有网友评论:等亏穿了发现还是收管理费香;自己干的话,研究服务也要自己搞定的;稳赚不赔的生意很少很少,基金管理人是其中之一,且赚得很多。自己做那就是赌了,赌赢的概率就是二八或者一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