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叶,在阶级矛盾的激化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的形势之下,赵宋王朝积贫积弱之势日益凸显。为了挽救赵宋王朝的统治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即"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侧重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继其之后,在元丰年间,针对存有弊病的朝廷机构,宋神宗再次亲自主持了一场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丰改制在挽救北宋中期的危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如此,此次改制还是宋代官制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亦是中国封建社会整个官制史上一件重大大事。

元丰改制之因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了稳定人心,减少对新王朝的威胁,赵匡胤没有触动后周的官僚机构。以后,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同样采取了"伪署并仍旧"的办法。

但是,这只不过是临时有效之策而已。宋太祖、宋太宗为了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辙,加强中央集权,在保留旧机构的同时,增设了一些平行的新机构,使之互相牵制,形成"一官而数人居之,一事而数人治之"的现象。新旧并行的机构设置,在发展之中逐渐产生一系列威胁赵宋王朝统治的弊端。

  • 官名与实际职权名不副实

赵宋王朝混乱的官制体制,出现"一官而数人居之,一事而数人治之,"的现象,导致朝廷官多而不治事。加之,北宋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政策。"官"与"职",并不表示职权。也就是说六部尚书、侍郎、殿阁学士之类,皆是虚衔。只有"差遣"以治内外之事,才掌握实权。因此才有"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普遍现象。职责不明,势必上推下卸,互相推委,敷衍行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故而导致政事淹滞,众务猥丛。

  • 机构重叠,互相牵制,行政效率极低

统治者为强化皇权,实施分化事权之策,即一个机构可以办的事,同时设三个或四个机构予以分割。此外,统治者大量派出京朝官出任地方职事,以强化中央集权这样,各级机构互相牵制,遇事互相推诱,无人负责任的怪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冗官冗费,财力耗竭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分化集权,不仅形成重叠冗杂的行政机构,还造成行政机构效率下降而且因大量官员闲置,产生了冗官冗费的现象。与前代相比,官员人数剧增,形成官多而庸的局面。再加上宋代官员的入仕途径较多,有:科举、恩荫、摄署、流外、从军等,其中科举和恩荫是最主要的两种,造成宋代官员人数爆满。宋真宗景德年间,内外官已达9700余员;英宗治平年间,增至24000余员。自景德至治平约六十年间,官员数几乎增长了2.5倍。与此同时,庞大的官僚队伍给国家财政带来不堪负荷的重担。

  • 寄禄官制度的腐败

宋代前期,正官、阶官、寄禄官实为一体,而都与职事相分离。宋真宗以后,寄禄官每三年(后为四年)一磨勘,相当于唐代的官员考课,但只是官样文章,防止作弊伪造而已。只要没有大过,就可以平平稳稳地升迁。差遣的升迁决定权在于皇帝及主管部门的好恶。另外,如官吏获罪,只要不是大罪,也只罢差遣而不降寄禄官。这种制度自然被一般庸碌、腐败的官员所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统治者的主观动机

任何一场政治改革都有其最终目的,即实施者的主观动机。宋神宗即位期间,曾发起一场规模宏大、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在变法期间,为了推行新法,已开始对官制进行局部改革,而新法的推行,又进一步暴露了官制上的一系列弊端,促使宋神宗决心全面改革官制。

由此可见,神宗时期官制改革势在必行。元丰三年神宗下诏,阐明官制改革的宗旨和方针,着手改制。元丰五年五月一日起,按照三省六曹条例正式推行新的职官制度,称之为"元丰官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丰改制之纲

元丰官制改革的内容广泛,条例也相当繁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按《唐六典》,恢复中央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之职,平行机构或并或罢。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宋初,虽设三省,但权尽归中书所掌。元丰改制,将中书职责一分为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宋初,几乎为闲所。元丰改制,罢分割六部之职的平行机构,恢复六部职责官员人数。九寺五监:宋初只是空名。元丰改制,权力职责一一恢复,寺监都设两名主掌官。

其二,罢文、武官散阶,以及吏人带文散、检校官,宪衔,以减少冗衔与虚名。

其三,制定新官品之制,改宋初的九品正从上下三十阶为九品正从十八阶。

其四,改革寄禄官制度,定寄禄新格,确定文官寄禄新格自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共二十五阶。纠正了唐末以来官职名实分离的混杂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五,制定三省、枢密院、六部、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条例,总称《官制格目》。

其六,制定《元丰禄令》。宋代官员傣禄主要由料钱、衣物、职钱三部分构成。元丰官制规定文臣的料钱、衣物依《寄禄新格》的寄禄官阶而定。如太中大夫,料钱五十贯,衣赐,春、冬各小绩三匹,绢十五匹,春罗一匹,冬棉五十两职钱,按寄禄官品之高下,分行、守、试三等。凡寄禄官高于职事官品一品以上者,带"行"、"守"、"试"如御史大夫,行,六十贯;守,五十五贯;试,五十贯。

其七,制定新任期之制,规定内、外官任职一律以"三年为一任"。

其八,制定新补荫之制。关于补荫入官,改满一岁荫子弟者为三岁一荫;并改三岁一荫为六岁一荫。

元丰改制之得

元丰改制最重要的就是罢差遣、正官名,彻底根除紊乱之源。

而正官名给三省制的恢复,寄禄官制的调整、官品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因此宋人给"正官名"以很高的评价。如哲宗时期左司谏王靓指出:"夫自李唐失败,官制紊乱久矣!至神宗慨然悯之"。元丰改制是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运动,是统治者以巩固和稳定其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不可否认元丰改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恢复三省制,使魏晋以来的三省制得以继续发展。

三省,即尚书、中书、门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枢机构。三省制几乎伴随着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整个发展过程。三省制的发展变化是官制史上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省制起源于魏晋,成熟于南北朝,整齐化于隋唐。元丰改制,首先罢差遣,恢复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职掌。三省制演变为单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的重要的间题。其演变过程中,唐开其端,两宋为重要的过渡时期,而且这是由元丰改制才得以继续的。因此,元丰改制是三省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宋的"政柄并归中书"又开元代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先河。

  • 改革寄禄官制度,纠正了唐末以来官职名实分离的混乱状态。

宋代官制繁杂的原因之一就是寄禄官制度的混乱。封建社会历代的官制系统的主体大致可分为官和秩两部分,官以任职事,秩以别等级、领俸禄。从魏晋以来,一般说职事官品阶不仅决定俸禄之多寡,而且决定朝班位序和冠服类别。而唐代,根据职事官品阶决定俸禄,根据散官品阶决定班位服饰。职事官由君主量才使任,散官则按资而序,所以散官亦称为阶官。

唐末五代以来,由于使职差遣的出现,使职事官逐渐与职事相分离。职事官阶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寄禄官制。宋代正官、阶官、寄禄官融为一体,而都与职事相分离,从而形成了与唐代品秩制度不同的风格。

宋代官制,其前期沿袭唐五代,纷繁复杂。而元丰改制后的寄禄官制度,基本上恢复到唐前期的模式,较为齐整,甚至比唐代更为齐整和简洁,且整顿了旧制名实不符,官事分职的紊乱局面,使北宋官制与唐前期官制衔接起来,并继续发展。因此,元丰改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调整官品制,简化了我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官品等级。

元丰改制,颁布了新官品制,与唐相比,删其冗繁,显得更简炼易行。因此,元丰改制后,元裕、政和、绍兴、乾道、淳熙,庆元,嘉定等历朝都修订《官品令》。在这期间,元丰新官品制,继续沿用不变。

据《淳熙官品令》称:"自太师而下至翰林医学,列为九品,皆有正从,盖现行之制,故著令。"其实,九品正从十八阶之制一直被明、清沿用。由此可知,元丰官品制基本上适用于封建社会后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对于中央政府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调整和精简,废除了一大批各色各样的使职差遣官,进行定员编制,以及为分裂职权而增设的一系列重叠的使职性机构。

对官僚机构的精简,扭转了机构重叠,吏员冗滥、职权分裂、互相牵制、办事拖拉、公文成灾等弊习,统一了分散的事权,相对提高了行政效率,从而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效能。

  • 其五,改制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

元丰改制裁撤了重叠机构,具体规定了各部门的官职员额,同时严格执行磨勘制,限制恩荫,从而使官员人数大大削减,节省了棒禄开支。

元丰改制之失

元丰改制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尝试当然,它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不可能彻底解决冗官问题,因为冗官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权力绝对私有制的日益完善,需要的权力执行人员就越多因此,封建社会后期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冗官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制虽省并了一些机构,由于处理不当,制后依旧存在机构重复设置的缺点,且入仕途径众多,造成冗官的源头并未堵塞,又增加了新的冗员。元丰改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冗官问题,减省了部分财政支出,但这一成效毕竟是相对的、有限的。因为从改制的范围来看,它只局限在中央机构之内,并未涉及地方官制。

从改制的效果看,它也未能解决将使职差遣及重叠机构彻底废除;又由于宋代的官禄是依据寄禄官阶而定,元丰改制对此并无改变。此外,元丰官制改革疏漏之处甚多。神宗元丰改制,只是对文臣京朝官的本官阶做了整顿,尚未顾及选人和武臣、内侍、医职等的官阶。延至徽宗朝才解决。

其它如承旧典不改者如学士院、东宫官等等,亦为数不少,宋人已指出,"乃神宗改官制之疏略处"。

结语

元丰改制,改变了宋初乃至上溯到唐末五代以来凡百年间官制混乱失实的状况,裁简了一大批重叠机构,并导致了使职差遣作为一种制度由盛而衰的转折。元丰官制的精神基本得以保持到两宋终朝,并对宋以后的各代官制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次官制改革是不彻底的。

总体上说,元丰改制是一场不成功的官制改革。南宋大思想家朱熹一针见血地指出:神宗喜《唐六典》,"一依此定官制,神宗欲富强,其后因此皆迂曲缓弱了"。就元丰改制在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史中的地位而言,其实举足轻重的,是宋代官制重要转折点,正如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梅原郁教授所指出的:"北宋前期官制是宋代官制史上最杂乱而又难以理解的部分,元丰改制才彻底改变了唐中叶五代延续而来的名实脱离、新旧杂柔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