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悬艳阳立夏,淳香歌声入画。

5月12日,“四月里来好风光”——高淳民歌讲唱会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隆重举办。讲唱会由国家大剧院主办,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和南京市高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承办,南京市高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南京市高淳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中国艺术人类学民间艺术与影视传播专委会协办,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江苏省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南京市音乐家协会为指导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中心新闻专题部副主任唐经刚,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李倩,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超,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江苏省文联三级调研员、民协副秘书长唐华伟,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志平,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杜占军,南京晓庄学院副校长顾勤,南京市高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区文联主席刘敏出席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唱会主讲人张天彤教授

本场讲唱会的主讲人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张天彤教授作为专业音乐院校教师,在中国音乐学院进行非遗民歌类项目的课堂教学传承的同时,利用国家大剧院的平台,开展非遗民歌类项目的社会普及与传播活动。本场讲唱会张老师以对谈的方式与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高淳民歌的省级传承人、高淳区文化馆原馆长陈九林以及高淳民歌研究者郭燕龙共同交流了高淳民歌的体裁特征、演唱风格、润腔特色以及高淳民歌的收集和整理情况。另外,张天彤教师还邀请刘敏部长对高淳区的民俗文化以及非遗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合唱《打夯号子》

本次讲唱会展演了高淳地区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体裁的民歌,让观众们切身地感受到高淳民歌的水乡音韵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讲唱会上,主讲人张天彤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江南圣地、中国首个“国际慢城”——高淳,并对其优美旖旎的自然环境、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纷繁多样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开场是高淳民歌传唱人孔庆刚、谷顺福带来的《春歌头·重打锣鼓重开台》,这是一首经典的送春曲调。“送春”流传于高淳地区,由民间艺人在春节前后去各家唱送祝福。只见两位古稀老人一人执鼓,一人持锣,仿佛还原了春节期间的喜庆场景,好不热闹。一曲结束后,二老还为大家讲解了自己手中锣鼓的由来。随后,他们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调《十绣荷包》,往往“绣荷包调”都是唱给情哥哥的爱情题材,而这首“绣荷包调”的题材则别具一格,是唱给亲哥哥的亲情题材,令观众耳目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唱会现场

歌声刚落下,高亢的曲调又响起,是朱克报老人演唱的高腔山歌《无心插柳柳枝青》和《车水号子》。那声音好似山间田野中绕梁三日不绝的回音,那脚踏水车的“喊双”仿佛把观众带到了车水劳动的现场,展现出一幅秀山脚下、水田旁边悠闲劳作的田园美景。

“哥唱山歌把姐来找,手攀杨柳走过独木桥...”一阵美妙的歌声传来,这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夏小玲带来的两首民歌《风吹杨柳水上漂》《采菱角》,她的演唱忽而柔美清丽、忽而高亢明亮,可谓是“轻吟慢歌歌如莺,引喉放声声如铃”。

忽地,一阵阵号子传来——是众歌者带来的《打麦调》。领唱者沈云演唱得铿锵有力,和唱者们的声音整齐豪迈。霎时,仿佛真的看见众人在田间劳作,热火朝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小玲、沈云演唱《迎春花开枝头香》

号子声毕,是夏小玲和沈云演唱的《迎春花开枝头香》,这是一首“送春”中的“老调”,二位的演唱将高淳民歌中“虚阻音”和“实阻音”的润腔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春花香味”还未散去,一曲秧歌又袭来。原来是红树林高淳民歌演唱团共同演绎的《高淳秧歌》,这首作品借鉴了传统的高淳民歌《五月栽秧》和《一粒下土万担粮》,充分体现了江南鱼米之乡丰收的喜悦之情。另外,这个作品入围了2023年8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评选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燕龙演唱《四月里还好风光》

随后,是郭燕龙老师带来的5首歌曲:《卖花谣》《五月栽秧》《一粒下土万担粮》《放羊山歌》《四月里来好风光》。这几首歌曲是高淳传统民歌的新呈现,均经过了郭老师的改编、新创,使其更具时代性。值得一提的是《五月栽秧》,这是20世纪50年代由原江苏省歌舞团作曲家路行先生根据高淳民歌改编而成的新民歌,70年代后传出了江苏,唱响了全国,现已成为高淳明晃晃的文化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力、沈云、陈豪、杨国平演唱《打麦调》

最后一首歌曲是由各位传承人带领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生们共同演唱的《打夯号子》,他们的歌声坚定而有力,展示了高淳人的时代新风貌。演出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纷纷与主讲人交流互动。这种学术讲解与现场展示结合的方式,令观众在观赏节目的同时,也对传统民歌有了更多的思考与体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合影

高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孕育了储量丰厚、清丽柔婉又不失高亢嘹亮的高淳民歌,呈现出语言美、行腔美、曲调美、音色美和情韵美的韵味特征,成为苏南地区颇具特色的代表性民歌。

张天彤教授总结道:要唱好高淳民歌,首先要掌握它的味道,尤其要注意方言的韵味,这是体现区域风格的重要因素;高淳民歌的衬词、衬句虽然短小,但填至歌曲中,显得丰富饱满;由于高淳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其在唱法上呈现出“直多颤少”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天彤教授与嘉宾郭燕龙老师对谈

张天彤教授还表示,“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孕育出来的、带有浓重的历史记忆、饱含着精神家园的传统民歌,未来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相信观众会慢慢提出期待,那也一定是我们音乐工作者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