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况,尊号为卿,又称孙卿(“荀”“孙”属上古双声,二字通假)。荀子是赵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子像

1 齐国求学

大约在15岁(一说50岁)左右,荀子离开了家乡,前往齐国稷下(今山东淄博)。稷下的学宫是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史记·论六家要旨》里所列的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都活跃在这里。

荀子在稷下学宫进行了综合性的学习。学习之初,诵读《诗经》是他的一个侧重点。他后来在《荀子·劝学》篇中说起理由,一是《诗经》记事广博,且音乐多和谐;二是它以“歌”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教会了民众不少东西。《诗经》之后,荀子又对《尚书》等典籍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荀子之后的行踪,有十几年时间没有被史书记录下来,这期间他可能在稷下读书,之后四处游学,也可能回到了家乡。可以肯定的是,荀子在这些年里面并未中断其学习,学术水平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为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他被学者们公推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一种学术首领称号,应该不会仅凭研习过《诗经》《尚书》两部书就能担任。

这一时期是齐湣王当政,齐湣王好战且刚愎自用,可能是看到了即将到来的祸患,荀子离开齐国到了楚国。齐国后来被燕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打败,几乎亡国,齐湣王也被杀死。荀子在总结教训时,指出齐湣王“不由礼义而由权谋”,是使齐国由强转弱而至失败的根本原因。

齐湣王死后,众人推举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为新君,即齐襄王。田单为齐相,收复失地70余城,齐襄王即位后,重振了衰落的稷下学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已死,齐襄王请荀子担任祭酒,拜为齐卿(卿比普通的大夫级别稍高)。

2 秦国游历

荀子所在的时代,秦国正在崛起,并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这些变化荀子都看在眼里,于是在他47岁(公元前266年)的时候,决定从齐国动身出发前往秦国考察。此时的荀子,名声已经不小了,即使是到了并不重视儒家学说的秦国,荀子也在咸阳受到了秦昭王接见。之后,秦昭王又安排相国范雎陪同荀子到秦国各地去看一看。

荀子在秦国游历了一年左右,范雎曾问过其对秦国的看法。荀子评价说,边塞险峻,资源丰富;百姓朴实、驯服;官吏严肃认真,不结党营私;朝廷处理事务效率高。像是古时圣王治理下的国家。

这番话极尽溢美之词,可能是荀子出于礼节的称赞。秦国虽强,问题也不少。《荀子·强国》一篇的后半部分可以看作是这次游历的一个考察报告。荀子在这里对秦政进行了分析,说秦国对外用武不节制,虽拥有远大于舜、禹的疆域,威势也超过商汤、周武,但这都是靠着政治欺诈和军事进攻获得的,结果就是被各国怨恨,并不能高枕无忧,时刻都在提防着六国联合对付自己。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荀子认为是秦国无儒者造成的。他认为秦国最应该做的是节制武力,任用贤人(儒者),对外加强国家的信誉,不要再做欺骗楚怀王入秦那种无信之事,“益地不如益信”,只有这样,才能令各国归心。

荀子对秦政总体持肯定态度,但秦国因为没有崇尚道义的儒者主持国政,只能称霸诸侯;而如果有儒,就离王者的功名不远了。

3 赵国议兵

齐襄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王建即位。齐王建是齐国最后一个国君,为政昏庸,荀子也受到排挤,只好前往楚国。

荀子到楚国后,受到当时楚国相国春申君的器重。楚国在前一年刚刚灭掉了鲁国,于是安排荀子担任兰陵令(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兰陵县兰陵镇)。但没过多久,春申君听人谗言,辞退了荀子,荀子于是回到故乡赵国。

荀子此次回赵国的具体目的无从知晓,但根据当时赵国的情况以及《荀子·议兵》篇里记录的谈话,很可能和赵国前几年在长平之战中遭受的重大军事挫折有关。

荀子回到赵国,见到了赵孝成王和临武君,希望能为赵国的军事恢复和发展提些建议。

在这次谈话中,荀子先是反驳了临武君以机变诡诈手段用兵的看法,提出以仁德治国治兵的观点,接下来,荀子又从将领、士兵的角度谈到了在治军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集中军队的指挥权;

二、严明军纪,培养士兵及将领的服从命令意识,同时赏罚分明;

三、发扬军队和文武百官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精神;

四、做仁德之师,不杀老弱,不踏庄稼,不追逃寇,不抓投降者,不俘归顺者,但对顽抗的敌人绝不放过。

他的学生陈嚣见老师大谈治军用兵之事,有些疑惑,问荀子道:“老师您一说起兵事,常言要以仁义为本。仁义之人都是爱人循礼的,这种人又怎么会用兵打仗,大凡打仗,不都是为了争夺吗?”

荀子说:“哪里是你想的那样!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所以憎恶他人伤人作乱。他们用兵是为了禁暴除害,而不是为争夺。所以仁者的军队会治理、教化所经之地。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是靠着这样仁义的军队驰骋天下,兵刃还没有沾上鲜血,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兰陵县荀子庙前的状元桥和奎星河:荀子从齐国到楚国后,被楚国相国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为官十余年。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免官,之后荀子在兰陵著书、收徒,死后也葬在了这里。当地以荀子墓和荀子庙为依托,修建了荀子庙景区。图中的牌楼位于荀子庙景区入口处,牌楼前的小石桥名叫状元桥,桥下的沟渠为奎星河,奎星为主宰文运之神,意指来此拜谒过荀子的学子,都能考上好大学。

4 南下兰陵

荀子在赵国议兵期间,春申君另一个门客对春申君建议说:“以前伊尹离开夏到了殷,结果夏亡殷盛;管仲离鲁入了齐,结果鲁弱齐强。可见贤者到了哪个国家,对那个国家是有好处的。如今荀卿是天下有名的贤者,如果来了楚国,岂不是个好事,您当时怎么能赶他走?”

春申君听门客一分析,有些后悔当初的做法,于是派人到赵国去请荀子。荀子修书一封,批评了楚国政事,对春申君的前后反复尤其不高兴。春申君再次向荀子赔罪,并坚持请荀子去楚国。荀子这才动身到楚国,复为兰陵令,直到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被免官,担任兰陵令长达十余年。

免官后,荀子定居兰陵,著书立说,讲学授徒。

关于教育,荀子认为它关系到了国家兴亡。他曾说过:“国家走向衰亡的时候,表现之一就是教育、教师的地位下降;民众一旦看不起教师了,性情就会逐渐放纵,法令和制度的崩坏也就为时不远了。”(“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

在教学中,荀子是把学生向着圣人方向培养的——“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荀子·礼论》)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习成为圣人,而不是学成没有道德的人。

荀子最出名的弟子是李斯和韩非,这两人是后世公认的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曾和荀子探讨秦国强大的原因,说:“秦国在最近这四代国君治理下,军事常胜,是各国间兵力最强的,但秦国并不是靠着仁义去打仗,而只是根据便利的原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罢了。”

荀子听后生气地说:“你知道什么!你所说的便利,只是一种并不真正便利的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真正的便利。以仁义来搞政治,政治搞好了,民众就会亲近君主,愿意为君主去牺牲。秦国虽四代常胜,却还是提心吊胆地担心各国联合攻打自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衰落时代的军队,他们没有抓住建设王者之师的根本纲领。以前商汤灭夏、武王伐商时,都不是靠着当天打一场仗决定的,靠的是长期的措施和治理,这就是我所说的仁义之军。你不从根本上去寻找原因,却纠结于这些细枝末节,这就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学成后,李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只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荀子知道秦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但他当年考察秦国后认为,秦要成王者之业,还是得靠儒者,而李斯到了秦国后会行何种“便利”,荀子也清楚。世传李斯至秦受重用后,荀子闻之,数天不食。

秦朝建立四年后,荀子去世,活了九十多岁,葬于兰陵,今山东兰陵县(原苍山县)有荀子墓及祠庙。荀子的弟子除了李斯、韩非外,知名的还有后来做了汉朝丞相的张苍、楚元王老师浮邱伯等人。荀子的著述,据说在汉初流传的就有300多篇,但内容多有重复,后经西汉刘向校订,最终定为32篇,称《孙卿新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兰陵荀子庙景区内的荀子墓:荀子死后葬在兰陵,故荀子墓又称“兰陵古墓”。墓前的两通石碑是清代所立,1977年,荀子墓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后世地位

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家,也是先秦时期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弟子李斯,做上秦相后,就时常引用荀子的话。到了汉代,荀子地位更高,“孟荀齐号,起自汉儒”。

荀子曾传承《毛诗》《鲁诗》《韩诗》《易》《春秋》《礼记》六经,得到了经学家重视,加上汉家的“王霸杂用”,统治阶级对荀子也非常重视,董仲舒还专门写文章赞美过荀子。而前文提到的门客建议春申君复聘荀子的故事,则载于《战国策》,该书由西汉刘向编定,刘向还对荀子加以褒扬说:“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乎王!”

汉末,随着玄学的兴起,儒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统治地位,荀学地位也呈下降趋势。这种情况到唐朝得以改观。唐朝前期,皇帝大臣多次引用荀子原话,而且还出现了一位为《荀子》作注的学者杨倞(jìng)。杨倞分《孙卿新书》32篇为20篇,改名为《荀卿子》,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荀子》的最初版本。杨倞的《荀子》注本也是现今流传的最早注本,他对《荀子》的广泛流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到中唐以后,荀子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起因是韩愈对荀学作过一个“大醇而小疵”的评论。韩愈本人对荀子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这话指的是《荀子》一书比《孟子》要驳杂些,但到了宋代,因为理学的兴起,荀学中的观点和理学产生了矛盾,理学家门开始以此为借口攻击荀子,批评他“悖于圣人”(荀子确实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过批判)“喜为异说”,加上学生李斯给秦始皇提过焚书的建议,理学家们对荀子的口诛笔伐更为强烈。主流思想家对荀子的“性恶论”持否定的立场,但实际上,荀子性恶论的一些基本思想对宋明理学的人性理论有直接影响,且在不同程度上被后人所接受和改造。

到了清代,理学崩解,儒学抬头。傅山、钱大昕等人给荀学进行了翻案,也有不少学者对《荀子》一书进行了整理,诞生了一批校注。从近代开始,学者们开始从政治学术和现实生活方面分析其价值和作用,关于荀子的学派归属问题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