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凶险的疾病背后,比如心梗、中风、肺栓塞,都有一个相同的源头——「血栓」。血栓难以检查,隐蔽性高,一旦发病重则猝死,轻则导致终身瘫痪,因此被称为“无形杀手”。

然而血栓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血栓到底是怎么被“养”大的?日常又该如何防范呢?

血栓是怎么被“养”大的?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至右为:正常动脉、纤维斑块、粥样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 6类人属于易栓体质,血栓风险高于常人

● 妊娠期或产后妇女;

● 与激素相关,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或手术无关的暂时性风险静脉血栓栓塞患者;

● 存在脑部或内脏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

● 有抗凝血酶、蛋白C或蛋白S缺陷家族史的人;

● 有高危血栓形成倾向家族史的患者;

● 部分癌症患者,肺癌或是肝癌。

# 错误行为习惯,也在“养”血栓

爱吃高油高脂食物、情绪起伏不定、经常熬夜、大量吸烟饮酒,以及年龄增长、长期压力过大、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等情况都有可能让体内的溶栓系统失灵,在血管内慢慢“养”出血栓。

总是坐着不动的也要注意:连续4小时不动就会增加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如长时间乘坐火车和飞机,由于缺少水分和运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会减慢,血液内的栓块易挂壁、沉积,形成血栓。

这些信号提示你被“栓”住了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前者多发生在心脏和大脑,后者易出现在下肢和肺部,它们两个都可谓“潜伏高手”,往往不易被发现。

脑动脉血栓(脑梗)

发生前,常会有6类前驱症状:

  • 血压过高或波动幅度大,比如突然升高到200/120毫米汞柱以上,或降低60毫米汞柱以上;

  • 高血压患者近期大量鼻出血,伴随眼底出血;

  • 80%的脑梗患者发病前5~10天会哈欠连连,是大脑缺血缺氧的表现。

  • 平时走路轻快有力,近期变得步履蹒跚、腿无力等;

  • 突然头痛或头痛部位跟以前不一样;

  • 近期突然头晕,伴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耳鸣,常于清晨起床、疲劳时、洗澡后发生。

冠状动脉血栓(心梗)

发生前几个小时到数天内,可能出现:

  • 有心绞痛的患者,胸痛发生次数增加、疼痛时间延长、轻微活动或安静时出现胸痛。

  • 突然出现胸部以外的疼痛,包括持续性的左肩痛、后背痛、上腹痛、牙痛、下巴痛等;

  • 心梗发作前几天,患者可能出现嗓子或颈部不适,有堵塞感,如果伴有大汗症状,要及时就医。

静脉血栓发生时:

静脉血栓的症状大多出现在下肢,下肢如出现单侧腿肿、疼痛、皮肤颜色变为青紫、暗红色等、提示静脉血栓形成,要立即就医。严重时,深静脉中的血栓会破裂,并流向心脏和肺部,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如何预防血栓?

# 适当活动的基础上,改善生活方式:

  • 戒烟戒酒;

  • 增强运动,避免久坐;

  • 少吃高油高脂的食物,多吃蔬菜粗粮深海鱼类,控制○血糖和血脂;

  • 多饮水,每天推荐摄入量为2000毫升~2500毫升;

  • 穿宽松鞋袜平时别穿太紧绷的衣服、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 卧床时抬高双下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厘米,勤翻身。

# 久站久坐人群:

  • 可以通过勾脚尖,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每久坐或站一小时就走动走动;

  • 必要时利用足底静脉泵(医疗器械)、穿着抗血栓压力袜等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 活动不方便的患者:

长期卧床的患者活动不方便,可能需要护工或者家属,不定时按摩患者下肢,来促进血液回流或者促进血液流动,降低血栓发生风险。

# 易栓人群做好及时防控:

  •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及时就医评估风险,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 亲人中有血栓患者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血管超声检查。

来源 :老年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房怡晓

一审:缪军;二审:夏琳;三审: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