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专家学者,都在努力说明一件事:中国经济处在一个修复期。也就是说:一切向好。

问题是,这个修复期会有多长?一年还是二十年?

其实,修复表现现在不是经济的扩张,而是一个收缩期,这有什么不同?过去每到年底,民营的小老板们会因为明年的希望,怎么也要挣扎过了年,收缩期意味着持久战,那么,如何评估自己的企业,如何决策,这会有极大的不同,要打一场持久战,当然是要固。

所以,有三件事要赶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件事是恶补税法和新企业法

逃税的冲动不能再有了,大数据下,税网恢恢,一个重罚下来,企业基本上凉凉。企业税从营改增后,逐渐封死,过去的许多”合理“避税的手段,今后都是在找死。

以后的重点将从企业税转向个税,不管大小的额度,都要有发票,今后要长期过紧日子;你是紧日子,地方财政的日子更紧,尤其不要有侥幸心理;比如企业的房地产税,多少年都有可能不催你交,等着合适的时候,连扣带罚,秋后算总账。引用税务人员的一句口禅:到时市长也救不了你。

新企业法压力最大的是补款,那就想法降低注册资金吧。对民企来说,那种虚张声势的虚额资本,本来也蒙不了谁;赶紧清理漏洞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件事是要高度重视《劳动法》

没有哪一个企业不为《劳动法》头疼的。

去年上海有一个报导,一对夫妇几年居然换了上百家公司,专门赚辞退的补偿款,不知是否属实,但是,从理论上说,不良员工完全可以利用《劳动法》的非中性原则赚钱;过了实习期立即消极怠工,迫使企业主动辞退,从而得到二个月的补偿金,接着再立即奔向第二家企业;或者主动提出不签劳务合同,老板员工两相情愿,不料也是套路,年底主动辞工转身告了企业,按规定是双倍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不遵守《劳动法》很可能是给自己在挖坑,而经济有下行压力,企业更是遭遇到产能过剩的周期,劳资都难,双方很容易激化,要避免因《劳动法》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好好学习《劳动法》,补干净人事资源管理上漏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件是负债率不能超过70%

M2增加了这么多,还怕没有流动性吗?

问题是M2的增加没有流向民企和老百姓的口袋,货币是非中性的,这正是中国根深蒂固的经济矛盾,一方面是低效的长期建设,另一方面是民企的大批倒闭,老百姓对就业与未来的收入预期不足,从而失去了内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漫长的修复周期中,负债率过高等于是预支未来的利润续命,以利润换时间,在经济强劲上升时,可以这样做,现在这样做等于慢性自杀,尤其要注意贷款时不要为了额度做反担保,家人做反担保,有限责任一下就转变成了无限责任,一旦经营失败,输掉的不是注册时的有限责任,而是倾家荡产。

如果有反担保的高息贷款,抓紧还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没有哪一个原则适用所有企业。

人家马斯克还在降价提薪,根本不需要修复什么负债表和利润表,也不存在逃税与违反《劳动法》的问题;于是,中国的网民在问:为什么老外能做到,我们的企业做不到?

因为中国的老板无良吗?

说到底,还是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下,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营商环境的确有点让小老板们喘不上气来,不钻漏洞难支撑下去,钻了漏洞今后只会死的更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