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陶舜财经

这件事情让人非常的难过:一名海归博士,在38岁的黄金年龄自杀了。

这名博士叫宋凯,自杀之前是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系的副教授。本来,38岁到达副教授的位置,又是海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出身,按照正常的发展速度,在自己的主航道上再跑几年,将来评上正教授应该是大概率的事。

可惜的是,这美好畅想随着他的自杀已经灰飞烟灭了。

那么这个悲剧是怎么发生的?该引起怎样的反思和检讨?

宋凯先后获得天津工业大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学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这条学术进路走得非常漂亮,北大已经是中国顶级大学,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世界排名在34位,也是国际著名的顶级大学,能在这种学校拿到博士学位,学术能力是被国际认证过的。

宋凯2019年经人才引进政策进入南京林业大学任教。从时间顺序来看,在他自杀之前发生了一个重大挫折,那就是被降级。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乔维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们学校没有“非升即走”的政策,只是按照聘用合同进行正常考核,该教师考核未通过,由副教授降级为讲师。

但是很奇怪,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的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说并没有降职。这就有点矛盾了。难道他们在玩文字游戏?起码我认为,人都死了,再抠“降级”与“降职”这样的字眼,又有什么意义?

那个人事处人员说,宋凯退还了1万元的安家费。

现在外界无从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考核不过关,以及那样的评判是否公正。相关信息公开得还不够。希望接下来能够针对此事有更多的信息公开,这是反思的起点。

降级不是一件小事。对于一名带着学术光环回国的海归博士来说,更是如此。它不仅意味着对能力的质疑与阶段性的否定,还关联着一整套薪酬待遇体系。

就宋凯来说,他所面临的减薪还涉及到对安家费用和购房补贴。根据该校的考核办法,该校此类费用是分批次发放的。

该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协议管理,首聘期一般为3-4年。学校和引进人才签订《南京林业大学引进教师协议书》,依据协议书进行考核。考核总分满分为100分,其中,科研项目类满分50分,论文类满分50分。考核得分100分为合格,一次性发放剩余购房补贴;考核得分75分及以上为基本合格,不予发放剩余购房补贴,享受待遇者降级聘任。考核得分75分以下为不合格,将不再续聘,或经双方协商一致予以有条件降级聘任。

宋凯被降级,就一定伴随着薪酬待遇的下调,而且必然导致购房补贴的预期下调。这几年中国房产的价格有所下降,南京也不例外,2019年购入的南京房产,到了2024年,二手房市场的价格很可能已经跌破买入价。后续批次的购房补贴拿不到,对其经济状况是更大的打击。

网络上流传一张学术圈的群聊截图,其中显示,一名宋凯的硕士同学介绍,宋凯不仅被降级降薪,还被要求“退还部分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宋凯于4月2日在南京自杀去世,终年38岁”。

这种职业考核和经济打击的双重夹击,一般人确实承受不住。

《陶舜财经》认为,宋凯之死应当引起中国各高校的注意,该反思自己的考核体系是否科学、是否合理了。学术研究是高级的智慧活动,它和工厂里的计件工资还是很不一样的,不应该采取同类的考核模式。

就我的观感而言,中国的大学对于学术青椒,采取的是一个非常短视的透支式的收割策略,对于30几岁的学术大脑,进行了进度的开采。“非升即走”是很多青年学者的紧箍咒,是对智力资源过度开采的表现。

其实,一个研究家的成绩很有可能出现在50岁以后,一个学术机构要有容忍一个学者“大器晚成”的制度冗余,甚至,也应当接受有些杰出青年在短暂闪耀之后,很可能一辈子成绩平平,这些都是人类的发展常态。

大学需要多种风格的教授,有的很擅长搞研究,有的很擅长搞项目拿资源,有的很擅长教书育人。所有这些风格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学术力量。

现代学术体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别展开。代际的传承积累非常重要。国外有些非常著名的研究项目,有的甚至深化绵延了七八十年。

中国高校,请你们用更有远见、也更合情合理的人事制度对待这些学术青椒吧,每一个大教授都是从青椒开始成长的。青椒所处的年龄,已婚初育,是生存压力最大的中年时期。此外,也请学校给予学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撑和心理辅导,安全地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青椒时代。

给学术青椒留条活路吧。

陶舜财经——你每天的醒脑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