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代的步履如飞,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

2023年可以说是波澜不惊地过来了,今年人们更希望2024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因为沉闷的太久,经济需要强刺激,也就是来一个大放水;如果还是稳中求进,一切都是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很难想象,中国经济能走出产能过剩的难局;去年刘元春提出三季度要企业修复利润表与负债表,这也太乐观了,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什么今年明年的事了,会是一个较长的经济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地产行业那些声名狼藉的开发商,十年也修复不了。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实现了5.3%,比之2023年增加了0.1%,专家们都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但是,企业的、个人的微观感受也许更真实;GDP是生产总量,外贸与新能源在拼命以价换量,这并不意味着利润率提高,企业还是在裁员降薪,压低成本,还是求生姿态。

个人的感受更多地会体现于消费者价格指数。

美国一季度GDP是2.3%,远低于我们,比消费,它是通胀,我们却成了弱通缩;一、二月是季节性的峰值,实现了0.7%,这定义为好,但是远低于预期的3%,到了三月又是如法炮制了去年的景象,只有0.1%,这个数据无法支持中国经济走出产能过剩的难局;如果要实现3%的年均目标,二季度还是这么稳法,基本可以盖棺定论,今年不太可能成为经济的重大转折年,时间窗口将大步向后移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数据上说,年内要实现《报告》中3%的目标,下半年必须是个通胀,数据超过3%,即定义为通胀,如果是5%,那就较严重的通胀;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如果除GDP外其它的核心指标,还是稳如去年,不排除政策大放水,对经济实行强刺激。

但是,今年与去年的大局差不多,政策还是稳如泰山。

这说明中国很可能已经不具有强刺激的条件,由于结构性矛盾重重,刺激的效果很难评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之所以遭遇到了压力,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说是没钱,银行却趴着的137万亿巨额个人存款;这可以解读为富人为主的存款,也可以理解为"沉没资本".既不投资,也不消费。

如果能激活这笔巨大的沉没资本,应该是当下的最优选。

富人资金目标是投资或投资性消费,这就要看股市与楼市;股市的策略很清晰,坚决要拉起来,国家队入场,大概率是拉出一个月线级别的上升趋势,看民资与外资会不会跟上,既然整体中国经济有通胀的预期,机会就在当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市年初量价齐跌,是危机,也可能是机遇。

如果政策真能如黄奇帆的建议,跌幅达到30%时,由政府收购,建立起楼市价格的马奇诺防线,那么,楼市在开始触底,也将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如果计划3%的通胀率能达成,经过十年的叠加,可以稀释百万量级的负债,这将加快楼市触底,一线城市将恢复房子的保监会功能,在政策托市与货币工具的推动下,楼市商品房归商品品,打开一切限制,重建金融属性,富人大资金入场是可能的。

企业都在盼着政策大放水,从而稀释沉重的负债表,阻止负债表衰退的大萧条出现;而政策的视角,不是企业,很可能还是盯着趴在银行的137万亿的天量存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