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初亮

6天卖出超过11万只!这几天,塘栖枇杷还没有正式批量上市,但有只叫“蚕杷”的蛋,卖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蚕杷”蛋

卖蛋主角叫顾灵娇,是1999年12月出生的余杭塘栖返乡大学生,在村里的非遗工坊里入职不足两年。

蚕杷蛋是一只什么蛋

蚕杷蛋在余杭塘栖当地历史悠久,是当地村民进入“蚕枇里”吃的一种充当主食的蛋。这种蛋介于白煮蛋与咸鸭蛋之间,因加工时放入了枇杷花进行腌制,所以又叫枇杷花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腌制中的“蚕杷”蛋

“蚕枇里”是当地表示一个时间节点的专用名词。特指每年五月蚕茧“下山”和枇杷上市时节。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只知道枇杷上市,不知道什么叫“蚕茧”下山"。这个“山”,就是用稻草扭结而成供蚕宝宝做茧用的山形草架,蚕茧“下山”就是蚕农收蚕子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时,会在黄泥里加入枇杷花

“五月黄金着地铺”。对塘栖人民来说,“蚕枇里”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忙碌的季节。当地至今还流传的“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的民谣。指的是,每到这个时节,因为忙,顾不着家务,当地农妇把干枇把花加入到黄泥中腌制鸭蛋,煮熟后带入蚕室食用,在繁忙的劳作时暂作主食充饥。《栖溪风土考记》写道:“取放养鸭鲜蛋,入干花与黄泥腌之,供蚕杷里食饥”,这里的干花就指晒干的批杷花。

"文二代"为乡村振兴上大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灵娇在研究蚕杷蛋的配方

在塘栖丁山河村,历来除了种桑养蚕产枇杷,大部分村民从小拜师学艺,被坊间称为"江南手艺第一村"。去年,村里利用一所废的小学,引进本村的百年老字号老刀糕点,征召百名手艺人打造百匠非遗工坊。截至目前,已有40多名手艺人入伙百匠工坊,工坊内聚集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丝绵,以及茶食技艺、清明狗、灰鸭蛋等省市区各级非遗项目7个和40多个当地民俗文化项目,成为杭州地区有名的非遗活态传承基地,被授予省级非遗工坊和浙江省最美文化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灵娇研究蚕杷蛋的配方

2022年下半年,顾灵娇大学毕业返乡入伙老刀百匠非遗工坊,成了工坊里年龄最小的大学生,承担起传承弘扬非遗技艺和民俗文化的重担,还担任了工坊文创部的主人。

老刀百匠工坊以60岁以上民间手艺人为主,用工坊创始人沈建标的话来说,“我们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匠工坊,小顾是我们的‘文二代’”。

在一次临平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时,顾灵娇看到在塘栖一带曾有过蚕杷蛋,但是在当地已经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了。回家后,她请教了工坊创办人、临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灰鸭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沈建标,得到了他的肯定和支持。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小顾与工坊里其他灰鸭蛋手艺人一起,走访村里老人,查询文化档案,分析家传配方资料,经过上百次的调试,终于在传统灰鸭蛋腌制的基础上融入枇杷花取得成功,并已经申报了国家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中的蚕杷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灵娇在制作蚕杷蛋

挖掘成功的蚕杷蛋,除了有咸鸭蛋的特性外,因枇杷花的作用,这种蛋还有淡淡的花香,蛋出油多又降低了咸度,口感极好。小顾又马不停蹄,在工坊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赶在今年“蚕枇里”之前推出上市,在杭州的25家老刀专卖店每天供不应求,6天销售11万多枚。眼下端午即将来临,小顾还通过电商直播等多渠道销售,预计到端午结束,蚕杷蛋的销量将突破50万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