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79’白草羌归降石泉县

丢骨三寨袭松潘,白草诸羌附石泉;

刻木盟誓身份换,民族融合翻新篇。

01

1547年,北川西北部的白草羌在走马岭之战中遭到失败,完全失去了与官军对抗的能力。由于攻守易势,北川境内再未出现白草羌引发的动乱。这种平静状态维持了30年,又因为松潘境内突然发生骚乱,使白草羌的命运再次发生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武功录》中的《白草风村野猪窝诸羌列传》,记述了北川西北部的白草羌受到官军打击后归降石泉县的过程

据明末瞿九思所著《万历武功录》记载:1577年,丢骨、人荒、没舌等三个番寨聚众侵犯松潘,四川巡抚王廷瞻、副使杨一桂、总兵刘显发兵剿之。遭到官军打击后,三个寨子的番民都逃走了。官军派出探子四处打探,有人回报说,那些逃亡者躲藏到白草、风村、野猪窝等寨子里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小坝镇之野猪窝,现在仅仅是个小地名,几百年前却非常有名,《万历武功录》将其列为北川西北部最有代表性的羌寨之一

白草、风村、野猪窝是白草河与青片河中上游的代表性羌寨,《万历武功录》以这三个寨子来指代北川西北部的白草羌。这些地方与松潘的番寨之间隔着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大山岭,平常并无多少来往。官军探子得到的消息只是道听途说,但因白草羌以时常“滋事”而闻名,巡抚王廷瞻对其心存芥蒂,听到消息后宁可信其有。于是立即派遣官军3000人,从北川方向分路去搜捕那些逃亡者,并宣布:如果胆敢收留藏匿他们,就通通抓起来。

这时,青片河上游风村等17个寨子的头人眼见官军来势汹汹,急忙逃往今桃龙乡肉儿挂寨(在今芽地村),对那里的饿柘等头人述说其不白之冤:“我们实在没有藏匿那些松潘逃亡者,不知道将军为什么要派兵捣毁我们的寨子!现在我们寨中的人全都吓得仓皇逃走了。我们愿意和那些‘编民’一样,给政府缴纳赋税。希望各位头人把这个愿望转告给大将军,让他赐给我们白色的旗帜竖在寨子里,不要再把我们看成是乱民。”

风村等寨头人所说的“编民”,指的是受石泉县衙直接管理的禹里、漩坪、白坭、墩上一带的百姓,明代初年按照朝廷的指示将其“编户入册”——登记进了石泉县的户口簿,所以被称为“编民”。虽然这些“编民”绝大多数都是羌族,但却可以享受汉区百姓一样的待遇。动辄受到官军武力威胁的风村等寨羌民请求成为石泉县的“编民”,是希望增加一些安全感。为了成为“编民”,他们表示愿意缴纳赋税,归顺地方政府。

饿柘作为桃龙一带的头人,不仅在本地很有威望,也受到官方的信任。他听了风村等寨头人的话以后深表同情,随即来到石泉守备司求见指挥使步天衢,如实反映了羌寨的愿望,还补充说:“风村等寨已经准备好了马、羊及脑包、哈喇、弓箭、番刀等见面礼,打算前来归降。”饿柘所说的礼品中,马和羊是羌人的重要财物,弓箭和番刀是他们珍爱的武器,脑包和哈喇不知道是什么物件,但肯定是羌民看得很珍贵的东西。

和远在省城的巡抚王廷瞻不同,石泉守备司的步天衢对白草羌人的现状比较了解,很理解饿柘反映的情况。恰好石泉兵备(又称安绵兵备)黄德洋也来向他讲明真相。羌寨窝藏松潘逃亡者的冤情终于得到澄清,他们希望归降的要求也得到步天衢的应允。石泉官方随即下令,要17寨杀牛宰猪来表示归降的诚意,并且按当地的习俗刻木为约,发誓永不反叛。

据清代《石泉县志》记载,北川地区的羌人解决纠纷时,先由当事双方协商,达成共识后一起发誓,再将大拇指粗细的木棒刻上“父”字图案,从中剖开各执一半作为凭证。地方官员要求羌人按照自己的传统习俗“刻木以誓”,既容易被羌人接受,又有利于遵守盟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事双方共同盟誓(俗称赌咒),是羌人防止对方毁约的重要仪式

眼见青片河上游羌寨归顺石泉县的愿望得到应允,白草河流域的羌寨也产生了同样的想法。不久,野猪窝等18个寨子的头人顺着茅皮底赶到石泉县城叩见守备宗绶,诚恳地陈述他们无辜受到官军威胁的遭遇,也要求归降,并且请求放开通往大印、龙州的道路。所谓“龙州之路”,是指由开坪向东经都坝通往今平武县城的道路,是北川西北部羌民与外界开展物资交易的重要通道。1547年,松潘总兵何卿为了防止羌人外出“劫掠”,修建了永平堡、万安堡、大方关、伏羌堡等军事城堡,堵塞了这条道路。宗绶听了野猪窝等18寨头人的反映后,知道他们这次也是被冤枉的,对他们自愿归降和开通龙州道路的要求都一一答应了。

▲明代官军用于掌控“龙州之路”的城堡之一——位于今都贯乡皇帝庙村的伏羌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官军用于掌控“龙州之路”的城堡之一——位于今都贯乡皇帝庙村的伏羌堡
▲明代北川西北部羌人看重的“龙州之路”开坪至都坝段,已于2008年特大地震后建成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北川西北部羌人看重的“龙州之路”开坪至都坝段,已于2008年特大地震后建成公路
▲都开路上的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开路上的民居

02

按照上文所说,先有风村等17寨、后有野猪窝等18寨表示愿意归附地方政府,加起来是35个寨子。因为这“17寨”、“18寨”两个数字有交叉,实际数字是28个。瞿九思在《万历武功录》中列出了这28个寨子的名称:

风村巅 转架 孙儿挂 著杀开 肉儿挂 马鹿坪

桃桃红 黎相湾 坝底坪 椒园子 龙藏 白草坝

野猪窝 鹅雁溪 走马岭 克剥岭 雍村坪 张村垭

浪坝 照队 太白 白羊岭 干松坝 落落坡 石坡

青冈坡 毛坡 射溪沟

上述28寨对应现在的行政区划,包括白草河流域的小坝、桃龙、片口三个乡镇,青片河流域的马槽、白什、青片三乡的部分地方,以及今禹里镇的云安、鸣牛、庙坝等几个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龙乡九成号所在地叫马鹿坪,是《万历武功录》所列28个寨名之一。除了马鹿坪,至今尚在使用的明代寨名还有坝底坪、桃桃红(桃红)、龙藏、白草坝、野猪窝、走马岭、太白、干松坝、射溪沟(蛇溪)

03

虽然官军每次攻打羌寨总能取得压倒性胜利,但由于语言不通、习俗迥异,官军大胜之后只是完善了防御措施,却无力直接参与对羌寨的管理,羌寨的日常事务仍由当地头人负责。这种治理方式既容易造成羌寨头人野心膨胀,又使羌寨与官方缺少交流,以致互不信任。此次松潘三寨袭击官军城堡的事件发生后,王廷瞻误听不实信息派兵到北川搜捕松潘逃亡者,就是双方没有建立沟通渠道造成的。风波平息后,白草羌28寨为了不再过担惊受怕的日子,自愿归降地方政府。石泉官员根据各羌寨的愿望,对其基本情况进行摸底,然后拟定出处置方案上奏朝廷。1579年,石泉地方官员按照朝廷的指示,由兵备黄德洋对羌寨进行赏赐,同时将风村、白草等28个羌寨“收入石泉版籍”。

▲青片乡儿巴垭民居。明代这里属于白草羌28寨的范围,1579年被“收入石泉版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片乡儿巴垭民居。明代这里属于白草羌28寨的范围,1579年被“收入石泉版籍”

所谓“收入石泉版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把28寨这块地盘正式划入石泉县版图;二是把28寨的人口录入石泉县的户口簿。今人对此很难理解,早在公元564年建立北川县时,28寨所在地不是已经纳入其版图了吗?这是因为自秦汉以来,北川地区一直实行“羁縻”政策,当地居民一直由头人自行管理,政府不会去进行户口登记,作为县级政区的边界也没有准确划定。

1579年,石泉官员通过清理,确认当时自愿归降的一共28寨、2440户居民,男子4356人,女子4138人,总共8494人。不仅范围确定了,人口也成了政府户口簿上的“番民”。现在看来,8000多人是个很小的数目,但当时四川全省录入官方户口簿的“编民”才50万户约310万人;而石泉县直接管理的禹里、漩坪、白坭、墩上等地的“编民”仅550户约三千人,开坪、坝底两乡属土司领地,也仅有“番民”两三千。所以28寨的8000多人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28寨“收入石泉版籍”以后,仍然实行自治政策,但与此前的无政府状况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地方官员可以随时深入羌寨,对羌人的行为进行干预,并引导羌民学习“汉仪”、遵守封建统治秩序。羌寨与官方互动关系的建立,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来源:县决咨委

撰文:赵兴武

审核:蹇 斌

往期精彩(点击标题可打开链接)

敬请关注!县决咨委会持续推出北川历史故事。

编辑:嗨北川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关注我们,及时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点赞右角小花花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