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一江清流穿城,近处是满山绿树繁花,春夏之交的云南省华坪县果子山上,70岁的荣将镇龙头村村民刘宗顺笑得合不拢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坪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工业一度是县里的支柱产业,“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炭”,采煤、洗煤、选煤等过程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让刘宗顺记忆深刻的是,果子山就有一个煤矿,山上树少、风大,粉尘漫天飞舞,眼睛都睁不开,山上流下来的水,牛羊都不肯喝。

“黑金产业”欠下的生态环境账,成为华坪高质量发展的掣肘。该往何处“找饭吃”?近年来,华坪县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去黑增绿”破困局。

增绿,怎么增?当地人瞄上了晚熟芒果。华坪地处金沙江河谷,光、热、水资源丰富,很适宜种植芒果等热区作物。而且种芒果能涵养水土、净化空气,让煤山重新披绿。为此,华坪县出台种植补贴、芒果保险等帮扶措施,培育引进优良晚熟品种,引导群众在采矿区、煤矸石堆上种芒果。

可是在矿山上种芒果并非易事。刘宗顺介绍说,自己是第一个上果子山“吃螃蟹”的人。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买回了80棵芒果苗试种,只活下来30棵。1997年,刘宗顺又嫁接了1800多棵新品种,成活了20多棵。2001年,果子山下了一场冰雹,几乎将他的果园夷为平地。“2004年,我家芒果才第一回有了收成!”他感慨道。

刘宗顺种芒果赚了钱,果子山的其他农户也跟着种,慢慢建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华坪芒果”的核心产区。2019年,果子山获颁“最大规模芒果种植园”吉尼斯世界纪录。2021年,龙头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黑煤山成了名副其实的果子山。村民户均芒果年收入超过8万元,年入百万的大户比比皆是。

在果子山上,记者看到,各种科技轮番上阵。喷滴灌、太阳能杀虫灯早已不稀奇,在芒果树下还能养鹅除草。酵素施肥更叫一个讲究:1份糖、3份芒果、10份水。发酵仨月浇灌,芒果花开得特别艳。

果子山芒果连片种,幸福的烦恼也不少。授粉季要到了,前来打工的“蜜蜂”不够用了,怎么办?县里的芒果研究团队,从意大利引进10箱“洋打工蜂”,进行本土化驯养,蜂群“卷”起来了,无论早晚、晴天雨天都为芒果授粉,大大提高了芒果的授粉率。

从果子山起步,荣将镇成立芒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产业链上建支部,组成党群互助组,打造党员芒果种植示范园,探索优质芒果品种嫁接改良、矮化整形修剪、平衡配方施肥、人工控花等系列实用技术,2023年,全镇芒果种植面积达13.68万亩,挂果面积为12.31万亩,实现农业产值8.52亿元,加工产值17.84亿元。

芒果增产,更要让群众增收。一颗小芒果,变身成了芒果冻干、芒果原浆、芒果酒……荣将镇积极延伸芒果产业链条,强化芒果行业的“话语权”。批量孵化“芒二代”和“新芒人”,培育了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和7家市级龙头企业,打造芒果分选分级中心、华坪县电商直播基地,为芒果插上“云翅膀”,2023年全镇电商销售芒果收入超过1.5亿元。

从果子山起步,华坪县围绕打造芒果特色百亿产业和中国芒果产业第一县,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建设,书写了“一个水果带富一方百姓”的富民增收新篇章。2023年,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达45.9万亩,县域规模全国第一,鲜果产量44万吨,农业产值28.6亿元,芒果种植经营农户14313户,芒果从业人员近10万人,果农人均鲜果收入32640元,芒果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煤越挖越少、果越结越多。同样大小的芒果如今比煤疙瘩还金贵。这条路,华坪走对了!”华坪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聂伟通讯员何沛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