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立不安?阅读障碍?三分钟摸一次手机?社交有压力?听上去好像有些耳熟,你(小编)可能是得了”上班恐惧症“。巧了,五百年前有一位皇帝也是这样婶儿的,堪称史上最摆烂的皇帝之一:万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皇帝不仅近三十年不上朝,还把大臣抄家的钱搬回来自己花,乱收税款搜刮民财,生活极尽奢靡,甚至用檀香刷墙,除了伸手要钱,最上心的事是为宠妃争取皇后地位。史书都毫不留情地评价:明实亡于万历。跟一周处理上千份文件的朱元璋、每逢生日才休一天年假的四阿哥胤禛比起来,万历实在算是皇帝班里垫底的“差生”了。

不过,就算万历对国家政事不闻不问,不但几十年都没把家业败光,还在历史上赢了个“万历中兴”的赞誉——这多亏了首辅张居正留下的丰厚家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大明王朝1566》

要说张居正,可谓是明朝最牛气的人物之一,各种明史研究、小说和电视剧都绕不开张居正,《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等书也给予了张居正极高的评价,明史学家更是认为只有诸葛亮和王安石勉强能与之相比。

张居正通过改革,为明朝带来了辉煌的暮光,史上最“作”的皇帝万历才能安安稳稳坐享其成;十年后,由于张居正的去世,大明王朝终于难以为继,开始滑向灭亡的深渊。

也曾是无名之辈

明代小镇青年的逆袭

作为大明两京十三省的顶流,张居正的出身可谓平凡无奇,甚至十分坎坷。14岁时参加“中考”落榜,两年后才“上岸”;23岁就进入国内最高学府,作为储备人才深造;可到了30岁,人生还是没有什么起色,不被重用,却因心怀热血而被排挤。失望中,他请假回了老家,35岁才重新回到职场打拼。

——很难相信这是被梁启超称作“明代唯一大政治家”的人生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的逆袭人生

从小镇做题家到大明首辅,张居正满心热忱,一心想爬上高位、造福天下。当他目睹朝中种种弊病之下,官员们只醉心于钻营之道、内阁上下深陷政治斗争时,不免心生气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年轻气盛的张居正选择回乡,但他逐渐认识到,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他需要的,是学会如何与人性和政治的阴暗共处。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张居正调整好心态,重返京城,曾经的“愤青”早已变得内敛谦抑,喜怒不形于色。他积累阅历,韬光养晦,耐心等候属于自己的时机。

居正曾经自称别无他长,但能耐烦,这是一句谦虚的话,但是耐烦确是能使居正成功的品德。耐烦的人,对于一切事务,有布置,有步骤。他不会一曝十寒,然而他也不求一劳永逸,只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干。——朱东润 文史学家

隆庆六年,48岁的张居正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此时,内阁中只剩他与首辅高拱二人,面对步步紧逼的高拱,张居正逐渐露出锋芒,与宦官冯保联手,开始展现自己的政治才能。最终,高拱败下阵来,卸官回乡。张居正登上首辅之位,凭实力演绎了一段逆天改命的传奇。

大明KPI狂人

凭一己之力改写明朝命运

此时的明王朝风气浑浊,官员甚至在朝堂之上大打出手,贪污腐败现象更是十分严重。十岁的万历皇帝、垂帘听政的李太后、自私贪婪的冯保,逢迎自保的庸官,自负的清流君子……朝野上下无人能够改变现状。

张居正决心肩负起重任,为国家致太平,也为个人求不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张居正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行政效率低下的现状。为此,他提出“考成法”,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要求各级官员每日登记工作内容并上报,逐月逐级按完成度开展考察后汇总于内阁,打造了KPI考核体系的雏形。内阁成为官员体系运转的中枢,这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官员执行能力,官场上下气象一新。

张居正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深知朝廷积弊已久,要想改革成功必须做出妥协,牢牢地掌握权力。在读书人的风骨与摄政的权力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千方百计赢得皇帝和太后的欢心,对大太监冯保的为非作歹也是数次迁就。但权力对于张居正来说,只是实现政治愿景的工具;而获得权力的捷径,就是获得“圣心”。

然而“最是无情帝王家”,“圣心”可以成就一个宰相,也可以抹杀一个威胁。久居官场的张居正,当然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却依然心怀一份意气和执着,在自身安危与“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之间,选择了后者。皇帝的外公贪污了军款,提供的劣质棉衣导致多名戍守长城的士兵冻死,张居正果断地在朝堂之上揭露了皇室的陋行;当万历沉迷酒色时,身为老师的张居正,不畏惧万历的记恨,以代写检讨书《罪己诏》的方式公开批评了他,教育学生要懂得君子之道……不顾及皇室的脸面、帝王的尊严,更不顾自身和家族的荣辱,哪怕抄家也好,开棺鞭尸也罢,但求给戍边的将士、给国家、给自己一个清清白白的交代。

即便是“圣心”摧毁了一位执拗的改革家,也永远无法消抹张居正在历史星河中的耀眼光芒。

理想终究对抗不过现实吗?

“摆烂皇帝”v.s.“救世宰相”

充满明枪暗箭的官场,权力的欲望,无愧于天下的宏愿,张居正在其中反复挣扎着。比起随波逐流或是正面“硬刚”,他的选择堪称勇敢却更为有效。这样一个受时代陶熔,又想陶熔时代的人物,在虚无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理想。

比起一味地隐忍退让,生活和职场中,恰恰需要这样一股子无所畏惧、生猛的“少年气”,引领我们所向披靡。毕竟,人心中存一点意气,才不至于失了根本。深沉又纯粹的张居正将这种心态和尺度的把握做到了极致。

一个人,终究对抗不了一个时代,但张居正选择了逆流而上。正如他在赠给友人的诗中写道:

已知天地共行客,不为别离愁路难。

每个人都是天地之间的过客,哪怕前方布满险恶、荆棘丛生,只要有人能够懂得,便可不惧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书影

正是凭着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张居正当政10年,为明朝开创了最后一段清明的盛世。即便万历皇帝不上朝、不理国事,大明王朝依然靠着张居正取得的成绩维系着繁荣,王朝的崩溃延缓了将近100年。

直到今天,这位“明朝第一宰相”的故事仍被人津津乐道。

在打工人的眼中,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职场小白到帝国CEO”的逆袭之路;

在历史爱好者眼中,他是像一个“发着光”的巨大谜团,大起大落的人生履历,堪称“男版甄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书影

曾全票通过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张居正》,真实还原了张居正职场生涯中最为激荡的10年,深度解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人生逆袭之战。

作者熊召政潜心10年,钻研数百部历史典籍,逐一考察古迹,从教授到下岗工人,一一请教意见,三易其稿,终成经典。故事好看过瘾,又兼具文学性和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除了主要人物张居正,全书232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如风韵楚楚的李贵妃、色字当头的隆庆帝,都能在史书中找到原型。宫廷生活、典章制度、市井风情、朋党斗争、民间游戏……都取材于真实历史,官场百态与民间万象融于一炉。

金庸曾评价《张居正》:“历史学问做得很扎实,小说写得很有底气。我阅读时自愧不如,又很佩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书影

不得不说,《张居正》堪称一部普通人的自我成就指南,“职场典范”张居正告诉我们的,远不止处世哲学和职场攻略,他也在提醒我们:不必舍弃理想。在复杂又残酷的社会里,勇敢地保留一分年少时的勇气,对抗无常的命运,不因生活的捶打、信念的动摇而陷入绝望。无关“内卷”,也无关“躺平”和“摆烂”,面对生活的困顿,去为内心找到一条更为安然长久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