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张先生近期注意到,每次如厕后卫生纸上都留有血迹。由于他长期患有痔疮,并有过类似的出血情况,因此起初并未引起他的重视。他自行前往药店购买了痔疮膏进行治疗。

然而,一段时间后,张先生发现出血情况并未改善,反而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且经常伴有便意。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痔疮可能恶化了,于是决定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经过医院的详细检查,张先生被诊断出患有“直肠癌”。这个消息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难以置信,自己的痔疮怎么会演变成如此严重的肠癌呢?

同样是便血,痔疮与肠癌大不相同

直肠癌与痔疮,特别是内痔,都可能引发便血。通常,痔疮引发的便血色泽较鲜,而肠道肿瘤引发的出血则多呈现暗红色,且可能含有黏液,有时甚至伴有大便频率的改变或腹部不适。医生通过仔细观察,仍然可以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

如果一开始出现出血症状就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而不是自行诊断为痔疮并延误治疗,病情可能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三多两痛”就要警惕肠癌

1. 大便次数增多,伴有性状改变

原先,每隔1至2天才会排便一次,如今频率却增至每天数次,而且常伴有排便不净的困扰;又或者,之前排便习惯一直很正常,但突然间出现了便秘或腹泻的症状,有时甚至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这些症状的出现,或许与肠道黏膜受到肿瘤的刺激有关,这种刺激可能引发肠道功能的紊乱。因此,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与诊断。

2.便血次数变多,以黏性血液大便为主

便血作为肠癌的常见症状之一,往往源于肿瘤表层的破裂。然而,便血及伴随的肛门疼痛常被误诊为痔疮,从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区分两者的不同:

对于由痔疮引起的便血,血液通常较轻地覆盖在大便表面,呈现出较为鲜亮的红色;相较之下,肠癌所引发的便血则表现为大便中混有粘稠的血液,且血液的颜色较为深沉,通常呈现为暗红色。

通过细致观察血液的颜色和质地,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血的来源,从而及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3.放屁次数变多,且臭味明显

肠道内肿瘤的生长会妨碍正常的肠蠕动,进而引发肠梗阻和便秘等问题,这些症状会导致排气不正常,表现为频繁放屁。另外,由于癌组织的糜烂、脱落和出血,再经由肠道内细菌的作用进行分解和发酵,所释放出的气体通常具有强烈的臭味。

4.出现“两痛”

腹痛、排便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引起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情况下不会持续存在。然而,如果疼痛持续存在且伴随有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上述文章中的“三多”症状,那么就需要警惕肠癌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想肠道烂如泥,4种食物要少吃

肠道的功能远不止于消化,它实际上是我们体内最大的免疫和排毒系统,承担着为全身提供营养以及排除废物的核心任务。正因为如此,对肠道的保养和维护显得尤为关键。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特别留意,以下四类食物应尽量减少摄入。

1.油炸烧烤食物

在烹饪过程中,诸如油条、炸鸡和烧烤等食物有可能会产生诸如杂环胺、多环芳香烃以及苯并芘等致癌物质,频繁地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2.高脂肪食物

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类食物含有较高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如果摄入过多,可能会增加罹患肠癌的风险。此外,建议减少火腿、香肠、培根等加工肉类的摄入量。

3.高糖食物

高糖食品,如果脯、甜点、罐头以及各种含糖饮料等,它们所含的精制糖有可能对肠道微生物造成损害,进而提升肠道发生炎症的危险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这种潜藏在面包和蛋糕中的人造黄油、巧克力里的可可脂,以及爆米花中的氢化植物油,都是它的常见来源。过量摄入这类脂肪会在肠道内堆积有害成分,进而加剧患肠癌的风险。

肠癌的发生往往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其中,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年龄老化以及遗传因素都是肠癌的重要诱因。一旦身体出现类似肠癌的症状,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为了维护肠道的健康,我们应当尽量减少上述食品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