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关税,看似锋利实则自损?

刚刚过去的14号,美国政府宣布了对中国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新一轮关税的消息。国际上很多人都在讨论,这看起来像是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对美国自己更不利。

这次加税被很多人看作是美国继续推行保护主义的一个信号,目的是保护自家产业。但历史告诉我们,这种“关税大棒”政策最后很可能会是一个“回旋镖”。美国消费者、美国的产业发展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进程,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据《联合早报》的报道,尽管看起来美国这是在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但实际上影响可能有限。因为现在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相关产品并不多,这次的加税可能只是徒有其表。

英国《金融时报》也指出,这种加税措施可能只是美国政府在大选前的一次“政治秀”。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服摇摆州的工会成员,让他们相信政府在保护他们的就业。但这种手段并不新鲜,也未必有效。

而且,加征关税这种做法对美国自己的汽车产业来说,可能是适得其反。彭博社的专栏作家戴维·菲克林就指出,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已经习惯于在没有太多竞争的环境中变得庞大而笨重,而现在面对汽车电气化这样的大变革,他们却显得缺乏应有的勇气。

美国政府又提高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产品的关税,看起来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压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优势。不过,看看全球市场的实际情况,这种做法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不仅在价格上有优势,而且技术也很先进。这让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比如,荣鼎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去年欧洲就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海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地。再看看巴西,今年前四个月中国汽车制造商在那里的销量是去年同期的八倍!巴西甚至还在努力吸引中国汽车产业去那里建厂,希望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种情况下,美国加征关税似乎只是无力的反击。最近,一个美国电台节目主持人就在节目中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只是在这些领域被中国打败了?”他还提到了美国政府在芯片和清洁能源领域提供的大量补贴,这跟中国政府的做法其实没什么两样。

面对这样的质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只能承认,美国也在给自己的工业提供补贴,因为这对美国来说是战略性的必需。这种“双标”被中国外交部助理华春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她在社交媒体上说:“翻译一下:我们会用补贴支持美国工业,因为这是战略性的,但当别人这么做时,那就是不公平竞争。”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一直在实施各种保护主义措施,希望能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界竞争的影响。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政策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积极效果,反而像是一个“回旋镖”,最后伤害的还是美国自己。

比如在钢铁行业,尽管政府施行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但美国钢铁企业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加,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还是在逐渐减少。再看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这不仅没有保护美国的制造业,反而导致了美国通胀的上升,让普通消费者感到生活压力增大。

现在,美国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加征关税,看起来是对中国优势产业的打击,但实际效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阿联酋《国家报》就评论说,这种措施可能会推高美国的通胀,拖累经济增长,阻碍脱碳进程,甚至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分裂。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证明了一个道理:在产业革新的浪潮中,那些鼓励创新、拥抱开放合作、并坚持长远发展战略的国家和企业,才能真正保持竞争力。尝试通过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来提升自身地位,这种策略很可能是适得其反。就像跑步比赛一样,拉住别人的脚步并不能让自己跑得更快。而只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赢得比赛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