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里,「刷脸」入住几乎成酒店业标配。

但从今年4月开始,北上广深多地酒店取消「强制刷脸」,只需登记身份证即可入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广州为例,各大酒店已先后接到派出所通知。科小编去公司附近的全季、亚朵和希尔顿欢朋等酒店看了下,都只需要出示身份证。

从隐私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对于刷脸背后的产业链来说,这显然是个坏消息。

在闲鱼里,大量酒店使用过的支付宝刷脸设备,正被打骨折甩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制刷脸入住

涉嫌违法

过去几年间,大家在办理酒店入住时,都需要先出示身份证,再面对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确保人证合一。

看似正常的行为,实际涉嫌人脸识别技术过度使用。

今年3月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戴斌便提交了《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

他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省市的宾馆、酒店、民宿等旅游住宿机构都设置了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才能入住。这一做法既没有法律规定,还存在安全风险,呼吁尽快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斌的提案,得到了著名媒体人胡锡进的力挺,相关词条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3月15日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

国家网信办网络法治局负责人曾表示,“比如像人脸识别,那样就是过度收集了,不是必要个人信息了”。

4月12日,上海市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发布温馨提示,严禁「强制刷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多地,亦明确不再要求「强制刷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刷脸背后的生意

既然酒店强制刷脸明显有问题,那它为何会在过去几年中,成为普遍性操作?

刷脸入住背后的产业链,在此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有人脸识别相关企业近1.6万家,包括大家熟悉的欧道、华视、海康威视等企业。

微信和支付宝这两大平台,也是其中主力。

据悉,支付宝曾自研「蜻蜓」刷脸设备,并砸下30多亿元,推动刷脸设备铺设。

现在打开支付宝官网,还能看到「刷脸自助办理酒店入住」的相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打开市场之后,「蜻蜓」刷脸设备售价不菲,少则上千元,多则几万元。配套的相关服务更是天价。

另一方面,大量的刷脸设备为支付宝,源源不断带来流量与新用户。

相关话题下有网友透露:在弥勒一家酒店入住时,就遇到了酒店人员,偷偷给没有某宝的老人注册某宝账户,就为了可以刷脸。

但随着多地取消酒店刷脸入住,闲鱼上出现了大量二手「蜻蜓」刷脸设备。

价格在100-500元不等,相较于此前的定价,可以说是打了骨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胡锡进在力挺戴斌的微博中提到: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社会一些领域过度使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各地在治安方面「层层加码」,宁可严一些,也不想松懈。

这就导致虽然法律没有要求酒店入住的时候必须刷脸,但在某些地方,却是争相效仿、攀比,在互相观望中那样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站在酒店的角度,有业内人士透露,刷脸入住除了节省人力成本,还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以前只需要身份证的时候,客人用别人的身份证开房,前台不会盯着客人,看跟身份证上的照片像不像,这样不礼貌。可一旦出事,酒店轻则被罚款,重则停业整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处不在的刷脸

酒店业的强制刷脸,正常逐步取消当中。但酒店之外,还有很多地方涉嫌人脸识别技术过度使用。

戴斌在调研中发现,度假区、滑雪场、索道、主题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旅游流量入口和消费场景,安装人脸识别终端也已是普遍现象,强制使用的场合也越来越多。

人脸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是最敏感的个人信息之一,一旦被泄露几乎难以补救。

随着这几年AI技术的发展,人脸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只要一张人脸照片和一小段音频,就可以惟妙惟肖地复刻一个人的数字形象。

2023年5月,安徽安庆一位何先生,便被AI换脸骗走132万。

当时,何先生接到熟人视频电话,让他帮忙转一笔账,才说了9秒钟,对方便称「在开会」迅速挂断了电话,还称「微信和电话不能说,加一下QQ」。

如果是微信聊天,那大家心里肯定犯嘀咕,但在视频聊天的情况下,何先生也没想太多,便转了钱过去:“因为打了视频电话,又是熟人,我就没多想,就转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件事发生前不久,福建福州的郭先生,同样遭到AI换脸诈骗,损失高达430万元。

可以预见,如果「强制刷脸」的情况得不到遏制,未来这样的案例,还会越来越多。

关注说财猫,一起来评论区聊聊~

扫下方二维码,备注“说财猫”,拉你进群畅聊~

— 往期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