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作者:张自廉 李 涛

心理学上有一个“隧道效应”,其大意是指当人们在长期面对外部压力时,只能看到眼前、局部的事物,难以进行长远、全面的思考,思维逐渐僵化。就如同一个人驾车行驶在狭长的隧道中,视野被局限在前后两段非常狭窄的区域,很难正确判断所处环境、准确预测未来趋势。信息化智能化战场,作战节奏空前加快,武器装备杀伤破坏程度巨大,作战指挥中很容易产生“隧道效应”,即只注意眼前,无法全面了解战场环境的细节和全局,忽视长远和整体,不愿意及时调整和适应变化的情况,造成组织指挥经验化、简单化。作战指挥中的“隧道效应”危害很大,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规避。

全局视野感知。情报信息是作战指挥链路的“源头”,情报信息的质量,往往直接关系到情况判断和态势预测的准确与否。“隧道效应”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视野受限,缺少对各种信息的准确感知,对所处环境的状态及其变化产生错误认知的结果。因此,作战指挥中克服“隧道效应”,应当立足全局视野感知,提高对各类情报信息的使用效率,提升信息对作战决策的支撑度。现代战争,作战节奏明显加快,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场信息急剧增长,信息种类纷繁复杂。提升精准研判的态势感知力,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融入敌情、我情等多情报信息网络,为整个作战体系的运作、战斗行动的指挥与控制、各战场的协调与配合等提供支持。同时,加强对信息导向和控制的预判,从信息的简单获取转向信息的深度利用,分析研判当前战场局势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形成超前决策、临机调整作战计划及行动方案的战场应变力。

系统思维研判。情况研判是作战指挥链路的“关键”,只有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才能对所处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精准预测,进而为正确决断奠定基础。作战指挥中,当指挥人员对一些外在信息或思路存在忽视时,很容易导致对形势判断出现片面性和错误性的认识,进而导致“隧道效应”。作战指挥中克服“隧道效应”,就要科学分析和认识客观情况,防止主观臆断、以偏概全等。现代战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战场环境、敌我力量、作战潜力等诸要素,任何一个环节、要素的漏判均可能对作战进程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此,要用系统思维对整体形势和战场态势进行全面考察与研判,既要关注军事领域态势,也要分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既要注重分析敌方的作战企图、兵力部署、作战能力等有形因素,也要了解敌方的作战思想、作战原则、将帅特点等无形因素;既要分析敌方作战体系强弱点,也要明晰我方体系优势和要害;既要分析当前敌我双方战斗力指数、力量对比,也要预判其后续发展变化。努力拓展情况研判的广度、深度,避免挂一漏万,争取主动。

平和心态应变。“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优秀指挥员非凡的指挥能力,往往表现为面对战争行动中的各种情况,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迅速决断和临机应变。战争史上“心定则胜”“心乱兵败”的众多战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在雷霆万钧的紧要时刻,保持定力、冷静处事,对指挥员是多么重要,对战场胜败是多么关键。作战指挥中克服“隧道效应”,需要指挥员主动调整心态,审时度势,临机制宜,及时且恰当地处置各种情况。为此,作为指挥员,要适应高度紧张、残酷的战场环境,以“临大事而不乱”“处危难而不躁”的平和心态周密组织筹划和指挥,从容应对各种情况,紧盯关乎全局的要点、要务,灵活指挥部队行动。指挥员应当科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注重日常养成与训练,具备宽广胸襟和强大心理素质,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在逆境中准确判断战场态势,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正确地指挥战斗,进而夺取战场主动权。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