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正式拉开大幕,随着鹊桥二号的顺利升空,完成大椭圆冻结轨道的部署之后,真正的探月之旅也随之到来!

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主要包含了嫦娥六号、嫦娥七号以及嫦娥八号,当然还有他们的共同中继星鹊桥二号!5月3日长征五号带着嫦娥六号顺利升空,开启了53天的探月之旅!经过5天的长途奔袭,嫦娥六号已经于5月8日完成近月制动,一脚刹车让自己进入了近月点200公里、远月点8600公里的大椭圆环月轨道。

omap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mapp

在远月点8600公里的时候嫦娥六号还成功释放了国际载荷,来自巴基斯坦的微型遥感卫星!后续嫦娥六号将再经过两次近月制动,将自己的轨道分别调整为4小时200公里、22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2小时200公里的近椭圆轨道!

我们知道嫦娥六号的整个任务周期是53天,中间包括了发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奔月之旅、着陆采样、月面起飞以及重返地球等多个步骤。整个任务周期环环相扣十分复杂,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的局面,因此说嫦娥六号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太空探索任务。

嫦娥六号的奔月之旅只用了5天的时间,月面工作采样阶段时间也不会很长,主要的时间消耗在环月飞行上,嫦娥六号在进入2小时200公里的近圆轨道之后要停留近20天左右的时间!

omap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mapp
omap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mapp

看到这里很多网友或许非常不解,嫦娥六号的探月之旅耗时53天,环月轨道上停留需要20天,而根据资料显示上个世纪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总历时才8天左右,那么这之间的差异从何而来?

有的网友说技不如人,这一点不用考虑了,要知道迄今为止人类只在月球背面上进行过一次软着陆,那便是中国的嫦娥四号,其它任何国家甚至都没敢尝试过在月球背面着陆,因此说不存在技不如人的说法。

美国也未曾探索过月球背面,在这一方面是无法跟我们相比的。如果不是技不如人,难道是另有隐情?

omap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mapp

美国在1969-1972年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其中阿波罗13号失败,成功6次把1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表面,除了常规的月面巡视,部署各种载荷之外,还从月球表面抗回了380公斤的月球样本,俨然就像是去月球进货一样!

1969年的阿波罗11号尤其引人注目,作为人类的第一次载人登月之旅,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留下了那个脚印并说出: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人类文明真正的踏足了地球之外的天体。

阿波罗11号在月球正面的静海着陆,整个奔月之旅只用了8天的时间,其中在月球表面停留21小时36分钟,用了2小时31分钟月面巡视!

omap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mapp

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之旅用时8天,远远短于嫦娥六号的的53天探月之旅,难道其中真有隐情存在?

很多网友看到这里或许质疑美国载人登月是造假的,因此说这个时间也都是假的。这种可能性我们就不去讨论了,老生常谈的问题,没啥意义!其实嫦娥六号和阿波罗11号根本没啥可比较的,任务形式和目的完全不同,其中有很多差别因素!

首先着陆点不同,嫦娥六号的目的地是月球背面艾特肯撞击坑内的阿波罗盆地,而阿波罗11号在月球正面的静海着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月球背面探测需要中继星的信号中转作用,月球正面并不需要,都是在月球上采集样本,嫦娥六号需要53天,嫦娥五号整个任务时间是23天,其实是可以看到差别的!

omap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mapp

嫦娥六号需要在鹊桥二号的协助之下,再加上日照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等待落月的合适时机,在计划中的落月点着陆。

阿波罗11号就不同了,要知道那是在美苏冷战太空竞赛的大背景之下,美国和苏联展开了对月球的疯狂探索,美苏科学家甚至曾提出过向月球发射核弹的疯狂构想,仅仅是因为想要挣得一份名声。因此说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并不是那么以人为本的探月之旅,要以最快速度完成载人登月,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的时间也会尽量缩短。

我们可以看到下边这张照片,图片中出现的白色布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尿不湿”,宇航员在奔月过程中产生的,最终扔到月球表面,可以想象当时的飞船环境并没有那么好!

omap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mapp

其实整个探月之旅最为关键的便是对运载火箭的需求,阿波罗载人登月依托于土星五号,那是人类历史上运载能力最强大的火箭没有之一,靠着这个超强火箭载人奔月之旅会更快捷。

比较有意思的是美国本世纪重返月球,没有土星五号了,传说中是技术图纸的丢失,不知真假!

嫦娥六号月背取样,整个过程更为复杂,其实也就是指哪打哪的过程,追求的是成功率和稳定性。美国载人登月在月球正面着陆,过程会相对简单,落到哪里都可以没有太多的要求,同时要最大限度缩短任务时间,这个差异性也就出来了,大家不用纠结!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