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年初,前国民党军统大员沈醉赴香港探亲。

有关这一行程,尽管沈醉本人对这次探亲之行不愿声张,但是以他的知名度,要想低调,还是很难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沈醉是谁,他可曾是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的当红弟子,28岁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军统少将处长的交椅。

而在这些过去的身份之外,沈醉更是大陆第一个获特赦,走出功德林,并被允许赴香港探亲的军统高官。

也正因如此,沈醉前脚刚抵达香港,后脚香港新晚报就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前军统大员、《戴笠秘史》作者沈醉将军借女抵港小住 大陆以外子女前来团聚”的报道,一时间轰动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套红的标题之外,《新晚报》还这样为沈醉美言了几句:

“沈醉将军虽已六十七岁,但身体仍很健康,精神饱满,谈笑风生,并不像传说中和小说《红岩》中描写的杀人不眨眼的‘严醉’那样可怕。”

而《新晚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小说《红岩》中的那个面目狰狞的军统特务头子“严醉”实在太深入人心了,而沈醉正是这个小说人物“严醉”的原型,以至于一提起沈醉,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沈醉。

沈醉抵达香港之后,某日晚饭之后,突然接到了一位老友的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老友是求了什么,电话另一端的沈醉笑了起来,连连应下。

不多会儿,就见老友只身进屋来,沈醉忙问:“你的小孙女呢?”

老友这时缓步上前,一边走一边道:“带来了带来了。”

紧接着,这位老友就从自己身后拉出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

原来,老友在电话中所求,就是为自己的这个小孙女,因为小孙女说想见见“严醉”,不知“严醉”可否接见?

沈醉应了下来,结果小姑娘临进门,害怕了,躲在了爷爷身后。

毕竟,小说中的“严醉”,杀人不眨眼,小姑娘战战兢兢地,被爷爷拖出来,“哇”地一声又躲了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老一小僵持了20多分钟,小姑娘才敢把“严醉”从头到脚打量一番。

紧接着,就听见小姑娘用脆生生的声音问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用竹签子去刺江姐的十个指头?”

沈醉对这个问题是意想不到,略一怔,才慢慢对小姑娘道:“你要不要听我讲讲这段经过呢?”

“要,要。”小姑娘眼神中当即闪过雀跃,看来她不愧是小说《红岩》的忠实读者。

江姐正是小说中一个比较丰满的艺术典型,而小说具有一定的非虚构性,江姐确有其人。

江姐本名江竹筠,出生四川自贡,是我党一名地下工作者,同丈夫结识也是因为在重庆进行地下工作时,假扮夫妻,后来两人弄假成真,结成伴侣,还生了一个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夫妻俩又接到新的潜伏任务,只能和幼子分离,却不曾想,这一别就成为了永别。

1948年1月,江姐丈夫牺牲,而后,江姐拒绝了组织上体恤她要她返回重庆照顾孩子的安排,继续留在丈夫牺牲的地方继续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1948年6月,江姐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敌人将她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百般折磨,对她施以各种酷刑,什么老虎凳,辣椒水,带刺的钢鞭,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而深知自己无法逃脱的江姐,宁死不屈,从头到尾不张嘴,绝不让敌人从自己口中得知任何一点情报。

这样“硬骨头”的江姐很快又落到了特务头子徐远举(小说《红岩》里的徐鹏飞)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沈醉(小说《红岩》里的严醉),正是在去找徐远举的时候,见到了江姐。

沈醉的手段,绝不比徐远举要少,他长达18年的军统生涯,近大半是搞行动工作,即逮捕、绑架、暗杀、破坏、刑讯,而且他非但身体力行,还编著出了一本《行动术讲义》,培训了3万多名行动人员。

小说中,负责审讯江姐的是沈醉,沈醉对江姐施以酷刑,用竹签子刺江姐的十个指头,令江姐饱受苦痛。

也正是因此,小女孩才会对沈醉那么害怕。

而沈醉也正是这次在香港,面对小女孩,才讲出了这段经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当年,负责审讯江姐的一直是徐远举,沈醉则是在去找徐远举的时候,目睹了全程。

当时徐远举在审讯的过程,一连问了江姐十几个问题,但是江姐照旧软硬不吃,一句也不回答。

恼羞成怒的徐远举于是想到了一个恶毒至极的方法。他叫来手下,大喝一声,下达命令:“去给我把她的衣裤全部剥下来,游街示众!”

站在两旁的几个彪悍特务立时嬉皮笑脸地朝江姐走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这时,江姐终于开了口,大喝一声:“不许动我!”

徐远举见江姐开口,脸上还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以为江姐是怕了,要招供了,立马将扶在沙发上手抬起,招呼两个担任记录口供的特务上前,准备记录。

结果早已视死如归的江姐却是怒气冲天道:

“我是连死也不怕的人,还怕你们这种卑鄙的手段吗?我问你,你妈妈是不是女性?你老婆、女儿是不是女性?你这种可耻的手段连你妈妈,老婆,还有女儿一起侮辱了!”

这样一连串震慑灵魂的诘问,直问得几个特务心里打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姐又大喝一声:“不怕人类所有女性来惩罚你们,你们就来剥掉我的衣服吧!”

原本在沙发上坐着洋洋得意的徐远举,一时都不知怎样才好。

一旁的沈醉这才用脚轻轻地在徐远举小腿肚子上踢了一下,小声道:“你不会用别的方法吗?”

就这样,徐远举才下令用竹签子去扎江姐的手指头。

这便是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待到沈醉讲完,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

后来,电影《烈火中永生》吸收了这个细节,并着意做了突出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沈醉当年在香港,又见了此前在美国经商,得知父亲抵港,特意和丈夫从美国返回台湾,又由台抵港的二女儿沈小熊。

当时沈小熊进了父亲在香港住的旅店,一进门就抱怨,父亲怎么住这么窄小的房子?

而沈醉却说:“这旅店一晚200港币,已经够好了。”

沈小熊却反驳:“200港币算什么,怎么着也要住1000港币的才算好。”

沈醉闻言,无奈苦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几天,沈小熊对父亲一直旁敲侧击,她希望父亲能仿照着段克文的路子走。

段克文同样出身军统,是军统局上校专员,1975年获特赦后申请去台湾,后由港赴美,曾特意撰文歪曲事实,借此赚取高额稿费。

而沈醉却叫女儿死了这条心,他说:“段克文可以被收买,从旧社会起就看不起段克文的沈醉却不可以被收买。”

沈小熊无奈,只道父亲真是“老糊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女俩不欢而散。

后来,结束香港之行,沈醉又回到了北京。

再往后,沈醉越来越受人关注,而人们关注到沈醉,除了因为沈醉本人的特殊身份,以及他是大陆第一个特赦战犯被获准去香港探亲后又义无反顾回来的,更因为他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北京后,曾经在上海没少监视,给周恩来总理“当尾巴”找麻烦的沈醉,却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硬是用握驳壳枪的手,拿起了笔。

耗时十年,沈醉陆续写出了《我这三十年》、《戴笠其人》、《军统内幕》、《魔窟生涯》、《战犯改造所见闻》以及《沈醉日记》等一系列极具史料价值且畅销海内外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此,沈醉的知名度随着这些书(《我这三十年》发行150万册,被译成4国文字)的畅销越来越高。

1996年3月18日,沈醉在北京因病逝世,自此结束了透着传奇色彩的一生。

素材来源:

[1]李庆生.晚年沈醉香港行[J].文史月刊,2010,(02):35-37.

[2]李清华.沧海沉浮——沈醉回忆录[J].科技文萃,1994,(05):14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