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创造历史?精英还是群众?

在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平民都是被强迫、被屠杀,都是沉默的, 没有看到他们有改变历史走向的力量。

太平天国和清朝的争斗,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精英阶层的争夺。

在这场争夺中,太平天国处于劣势,原因有大概2点:

第一,太平天国诸王的水平较低;第二,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太过于荒诞,没有网罗到可用之才。

先说第一点,太平天国的诸王的水平,在我看来很可能跟现在的网络喷子水平差不多。

我们看看太平天国是如何“喷“清朝的,这里的喷不是贬义,就是一种动作。他们喷的没有错,但是技巧还需提高。

太平天国在永安(一说在湖南)发布了一篇檄文,正式发帖骂清廷,满篇脏话,但很多话发不出来,我就大概捡能发的翻译一下:

中国有中国的形象,现在让咱们拖一个长尾在后面;中国有中国的制度,满人造妖魔条律,让人无法脱其网罗;中国有中国的语言,现在满人造京腔(也许跟现在的京腔不可等同),更换中国口音,以胡语惑中国。

康熙暗让满人一家管十家,百万红颜为奴为妾。

满人搜刮民脂民膏,凡有水旱,略不怜恤,让人民饿死路旁,是想让中国之人口减少。

凡是起义的豪杰人,动则谋犯大罪,夷其九族,是欲绝我中国英雄之谋也。三尺小孩你让他拜动物,他也会发怒,诸位读书明理的人,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从前文天祥誓死不事元朝,史可法誓死不事清朝,这都是耳熟能详的人。我估计满人数不过十几万人,而我中国则有5000万人之多,以5000多万的人而受制于十万人,实在是奇耻大辱啊!

现在上天让我创建义旗,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各阶层人民都因公愤而甘愿当前锋,誓死杀尽八旗兵以安定九州。

如果有人能擒咸丰来献,或斩下他首级来投靠,或者擒任何满人头目的,一律封为上位,决不食言。

大概就这些内容,有人会说,这写得很好啊,怎么会是喷子呢?

这是因为我删减很多,原文是有很多脏话的,读起来倒挺痛快,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一搜就有。

按照当时的社会情况,清朝确实很烂,人人都想骂,骂也没有错, 但作为太平天国文书来说,这样写就有些过于低级和草率。

文章怎么样,首先得看读者,这篇檄文是给谁看的?

给不识字的老百姓看?还是给读书人看?

显然是给读书人看的,这样的文章能争取到读书人吗?

百姓往往是盲目的,你只要给他口号,给他利益和惩罚,基本上就跟你走了。但精英不好骗啊,你想让他跟随你,就得取得他们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檄文 是以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名义发出来的,但当然不是这俩文盲写的 ,但应该是先被他俩审核过的,所以这篇檄文也代表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品味。

不是说檄文不能说脏话,但脏话只可以作为一两个点缀,不能满篇都是,说明杨、萧二人在文化方面,差不多就是网络喷子的水平(可能还比不上)。

后世的人容易把这俩人的水平神化了,我承认这俩文盲的智商较高,但情商和文化水平一般,以后有机会再具体说说。

在这篇檄文里,他们骂清廷,却没有说出自己的主张;宣传拜上帝教的内容,也很难争取到儒生的认同。

我们反观曾国藩的檄文,就在极力争取儒生的认同,以下是大概意思:

太平军所过的地方,船只无论大小,一律掠尽。人一旦被抓到,就剥去衣物,搜刮金银;男子驱赶修沟壕,女子运米挑煤碳,妇女不肯解除裹脚的,立即斩首示众。

太平军外窃取外夷的宗教,崇尚天主教,除了天可以称作父之外,凡民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把咱们几千年来的礼义人伦诗书,一旦扫地荡尽。

连李自成、张献忠都不犯圣庙,太平军却毁坏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像不灭,狼藉满地。

接下来就说投奔、投降的一些好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这就是曾国藩的檄文大概内容,条理很清晰,先说太平军的坏处,再说破坏儒教,最后说投奔好处。

这就很能抓住知识分子的认同,这种认同除了价值观的认同,还有利益的认同。

你光宣扬仇恨还不够,老百姓大多还得看看实际的好处。

太平军还发了两篇宣传拜上帝教的文章,估计阅读量更低了。这种文章可能还不如两句口号好使,信上帝,有饭吃。

太平天国拿上帝跟儒家对抗,等于砸知识分子的饭碗,人才匮乏是太平天国一直都有的困境,不是他们不想招贤纳士,举办了十来年的科举,关键没啥用。

下面说说太平军荒诞的科举考试。

太平军攻下永安城之后(此说有争议),宣布开科取士,一共录取40人,第一名冯云山,其他还有很多太平军将领被录取。

洪秀全开课考试,录取好兄弟冯云山,这一次科举考试跟玩差不多。

洪秀全吃够了科举的苦,连续4次考秀才都考不上,所以定都南京之后,就开恩大肆扩招,从清朝的三年一次,改为一年4次。

四个王每人生日都要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幸好冯云山、萧朝贵不在了,否则估计得一年6试了。

这也反映出太平天国没有一个核心强势领导,搞攀比,搞平均。

天京事变之后,就每年只在洪秀全生日举行一次考试。

考试内容跟四书五经没关系,主要考圣经相关内容,这就引起读书人的巨大反感,应试者寥寥无几。

最后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拿着鞭子,终于把300个读书人押进考场。结果大家都只写个100来字应付下。

洪秀全很不满意,第二天,又下令再试,限最低500字,外加5首诗。

这次300人几乎全部录取。

太平天国对考生不可谓不好,早晨考完提供饭菜,中午考完给糕饼,下午考完给蜡烛灯油。

在浙江某地,只要你来考试不仅给路费,还给你安排好船,一路管吃管喝;有的地方考完后还给6块大洋,甚至说给20亩田(田后来没给,大家很失望)。

如果有的地方没有考生来考试,那么这个长官就要被撤职,如果有的读书人死活都不去考试咋办?那就罚他挖塘干苦役,甚至还会被鞭抽棍打。

考试录取过程相当轻松,只要你题目别写错,写满300字,别写讥讽太平军词句,全部都录取。

但还总有硬骨头,比如有个书生被逼不得不去参加考试,考试题目是:《四海之内有东王》,他写一首讽刺诗:

四海皆清士,何容鼠跳梁,臣心思北阙,贼竟有东王。

结果竟然被凌迟处死了(《劫余灰录》)。

所以说太平天国到底对读书人好,还是不好呢?说好也有理由,就是给钱给饭,给录取名额;说不好也有理由,不来也得来,主打一个以德服人。

太平天国科举扩招,如同儿戏,严重拉低人才质量。有的地方参加不到一千人,结果录取了800多人。

自始自终,也没听说太平军有什么靠科举录取的人才。考中的大都被安排去写写文书,没有一人担任重任。

还有人传言说太平天国举行过女科举,录取过女状元,这当然是没有的。

参照我前文写太平军女性有多惨,在太平天国中女性地位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更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了。

无论什么年代人才最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水平差,就没法吸引人才到来,再加上荒谬的考试,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我们反观曾国藩的幕僚有近300人,后来被保荐入仕的极多,做到督抚职位的就有11人,三品以上的有几十人,这个智囊团为打下太平天国起到极大的作用。

我们再回到主题,历史是由谁创造的?

我不否认百姓的力量,但没人带领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这个牧羊人往往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百姓是土壤,什么土壤结出什么果实。

百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改变历史?必须每一个人都是有独立人格的,能辨别是非,而不是抢着去奴才,这时候人民才拥有改变历史走向的力量。

但我们也不能过于夸大少数人的作用,历史像一条河流,少数人可以让河水加速、停滞,甚至拐弯,但历史长河终究会流向它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