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两位朋友找我,问我能不能用三分钟时间,讲清楚为什么在2024年618到来之际,阿里、京东等主流电商纷纷取消预售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说不需要三分钟,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当电商不再公布交易额时,预售模式存在的基础就瓦解了。”

 2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我们简单捋一捋。

众所周知,电商的出现,本质上是效率的提升(低价也是效率提升带来的结果)。

而预售模式的引入,实际上延长了整个购物过程,消费者需要提前15天甚至一个月来准备,争夺购买名额和低价订单。这种做法反而与电子商务的效率本质相违背。

在此过程中,产品的数量是有限的、需要拼手速、需要排队抢低价……

你们有没有意识到,电商预售,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计划经济罢了!!

在上世纪,特别是在物资相对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购物常常需要排队等待。人们为了购买到紧缺的商品,如电视机、自行车等,可能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去商店排队,甚至需要提前一天晚上就去占位。这种排队购物的现象与电商预售中的提前预定、抢购有些类似。

此外,计划经济时代还常常出现限量购物的情况。由于物资短缺,政府或商家会设定每个人或每个家庭的购买限额。这种限量购买的机制,在电商预售中也有体现,例如某些预售商品数量有限,需要消费者抢购,先到先得。

再者,票据购物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典型购物方式。人们需要凭借特定的票据或粮票、布票等才能购买相应的商品。这种购物方式与电商预售中的定金预售有些类似,都需要消费者提前进行某种形式的“预约”或“预定”。

3

既然如此,那电商平台之前搞大促为什么要采用预售制呢?

很简单,之前的双11和618,需要脉冲式的订单爆发,需要好看的数据。因此通过预售来汇聚购物需求,然后在特定的促销日如双11或618集中释放,从而创造出动辄几百亿、几千亿的交易量的好看数据。

数据一出,对内提振士气,对外讲好故事。

PS:至于很多业界人士分析的,电商预售可以助力商家库存管理、给消费者带来更优购物体验、锁定市场份额等,都是预售价值的附加值,不是预售的本质。

明白了吧,预售以及后续的数据统计,都是“人为计划的结果”。人为计划,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是一切都是可控的,弊的一方面就是反市场经济,压抑创新活力。

现在,我们搞大促要回到真正意义上的电商市场经济,不依赖人为计划。

到了今日,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拼多多,它们都不再公布具体的交易额了。既然交易额不公布了,就不需要太多的人为计划和干预,那么平台就不需要再通过预售来累积势能订单,然后在某一天突然释放以制造亮眼的数据。

至于电商平台为什么不再公布交易额,这背后涉及一个敏感的话题,都得都懂,这里无法展开。

实际上,现在的这种做法正在逐渐回归商业的本质,即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4

这两天我先后接受《证券日报》《IT时报》等媒体采访,探讨了电商取消预售带来的几点意义和价值。

①取消预售,是电商大促真正意义上拥抱市场经济的开始

电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电商大促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电商大促搞预售则回归了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强调供需平衡、公平竞争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然而预售模式通过提前锁定消费者需求和资金,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取消预售,意味着电商平台更加尊重市场的自然规律和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让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自然决定,而不是通过预售等人为手段进行操控。

②给消费者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取消预售,实行现货销售,则可以让消费者在付款后立即获得商品,无需等待,这种即时的满足感会大大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所见即所得”也意味着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商品的质量和特性,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这有助于减少退换货的情况,节约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增加消费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③给商家确定性增长

过去依赖预售的电商大促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对生产、备货和交付造成冲击。现在,电商平台转向为商户提供确定性增长,不再追求瞬间爆发式销售。这一转变体现了电商行业的成熟,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为消费者和商家创造更多价值,提升电商平台的市场竞争力。

写在最后:总之,电商取消预售主要是出于对市场经济的更深理解和接纳、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对市场竞争的适应以及对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引导等多方面的考虑。

未来,我们的电商平台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其实就是最好的大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