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聆听艺术之声,畅谈艺术人生

楚天音乐广播《自在一点》&零点艺术馆共同打造

“2024声音艺术馆春季篇”

在美好春季,零点美术馆馆长王小林

邀请湖北美术界重量级朋友来做客

以热爱发声,带我们走进多彩的听觉世界。

4月至5月,中午1点

相约走进湖北美术故事

第三期话题:中国画和版画中“山水”表达的殊途和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娴:今天在节目之前看过两位老师的作品,张炼老师的《镜像山水》系列,在呈现北宋山水的同时可以观览到西方油画的一些元素。而郝孝飞老师的《林泉飞瀑》则是采用典型的高远构图,瀑布倾泻而下,在宁静林间有纵深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泉飞瀑-1》26x68cm绢本202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镜像山水之3》综合材料240cm×120cm 2010

右《镜像山水之4》综合材料240cm×120cm 2010

其实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版画,“山水”其实都是一个颇具分量的表达对象,也在不同的画种中有着不同的呈现和表达的语言。所以今天邀请几位来直播间,其实就想到一个话题——中国画和版画中“山水”表达的殊途和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炼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炼

版画是我国最早发明的,600年以后才传到西方。但是它在我国一直为书籍复制插图来使用,直到一九三几年鲁迅先生倡导新兴版画,原本的插图性质才真正变成一种创作手段。这种创作手段,是学习了西方的表现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版画代表了西洋绘画在中国的一种形式。今天跟中国画的这种对比,我觉得是很有意思。谈到“山水”,实际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山水”情节,因为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它是有区别的。西方风景画惯用一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它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山水”,代表了中国人对家园的向往,中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人在山水之中,个体和山水融为一体的;而西方看风景,人是独立于风景之外的。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郝孝飞

我们在教学、创作过程中,对山水画的理解、学习以及传播等,沿袭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理念。“山水可居、可游”,这是山水画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具体到一些元素的表达,它可以通过到“法”层面的长期练习,实际上也是个人修为的提升。最早的山水画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个时候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山水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到隋唐时期的山水画的样式和理念基本形成。再到五代宋元时期,山水画的艺术创作达到一个高峰期。明清时期相对发展步伐慢一些,比起前人经典作品少一些,变得更加商业一点。到了近现代就呈现一个比较多元的山水表达,它不光是一种人为的情绪,又或者是一种避世的语言方式,它慢慢成为现当代艺术的表达。

零点艺术馆馆长王小林

版画和中国画中的“山水”各有自己的特点,其实从我们美术馆的角度来说,它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两个不同类别的画种,其实都是很有意思的,代表不一样的体现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郝孝飞

主持人:山水、自然是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主题,所以想问一下两位院长,怎么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待好的山水作品的标准,有哪些呈现技法,能不能从您们的专业的角度来给大家做一个普及。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炼

版画是通过印刷然后呈现作品,印刷本身就是版画作品的一个附属性。实际上版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性,它是一种把艺术传播到普通家庭的一种手段。因它通过印刷就会有重复,重复之后,作品的收藏传播等就会有不一样的方式。版画发展以来,有很多种技法,它跟国画这种直接绘画有很大区别,因为版画在我们行内叫间接性绘画,有附属性。一般版画画家选择题比较宽泛,不是像中国画,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我们在题材的上没有那么多限制。对于创作者而言,我们往往还是认为一幅作品的好坏标准在于它表达的情感。因为我个人认为艺术和哲学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理性一个感性。我们是从视觉上面追求一个哲学领域的高度,但是到了一定程度,真正能打动人的还是情感。所以说一张画好坏的标准在于你给予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而好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是山水还是其他。拿我的《镜像山水》来说,它是我在中央美院读艺术硕士时的毕业创作。我们学的画种虽然是西方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应当回望传统,所以我借用了南宋的山水绘画形式来创作,但是并没有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去表达,而是把它的元素通过文字替代。数字化以后,每一个像素都是一个小圆点,我用文字取代了山水的笔墨,那些山水的构成里都是微博博客的一些文字,远看是山水,近看是文字组成的构架。我是在找寻两者之间的对比和联系,这也是我现在一直在绘画探索中所追求的,就是怎么基于传统做出当代的表达。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郝孝飞

山水画的表达是中国画当中的一个门类。中国画体系中,判断一张山水作品是否优秀,历代理论家、评论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但总体来讲,对一个艺术门类的普及,知识的掌握,是需要大众去有目的的学习。因为对一张优秀作品的判断,是需要门槛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在教学当中,特别是本科教学,有一点特别重要,当你在看传统山水画或者花鸟画、人物画时,你能看得出历代作品的好与坏,高与低,他们可能都是大师级别的作品,但是水平的高低,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从大众的角度来讲,在观看类似传统绘画作品或者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第一点,首先能否引起你的共鸣,这是一种人类最直觉的感受,一张作品看着是否舒服,色彩或者表达是否符合大众心境,可能这样的作品就是一张不错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溪山行旅图》北宋 范宽

我记得我在本科学习时候临摹《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那个时候还没有手机、互联网,所以当时只有比较小的一个范本,临摹花了大半年,当时觉得很得意,觉得自己临得很好,能够感受作品的精髓。后来获得了一本新的临本后,放大了画的局部,我当时看它的用笔,是佩服的五体投地。那种暴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觉。那时的冲击我此生难忘。所以,大众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如果有机会上手来画一画,动动手练习一下,你就会看到差距,或者看到大师的这种高度。

零点艺术馆馆长王小林

就如张院长说的版画传播性更宽广、更快一些,但是中国画在中国有很悠长的历史。像我们郝院长他们在教学当中,包括平时欣赏他们的一些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都是把中国的传统借鉴的很好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绘画时也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思想。就像我刚才说的,其实中国画和版画它都有各自的魅力之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零点艺术馆馆长王小林

主持人:最后总结一下,您们会觉得中国画和版画在山水题材的表达上有哪些相似性?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炼

实际上版画有它的传播性,有它自己的语言。在“山水”题材的创作语言上跟中国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说中国画和版画最大的不同,就是版画它采取印刷的方式,产生多个原作,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好的、有温度的作品。至于说相似性,就是都可以去传播美。刚才郝院长讲,好的印刷品对于他的临摹帮助很大,我个人觉得应该多去看原作。我们今天谈的山水题材,现在我们学校研究生的毕业展就在湖北美术馆展出,里面就有很多表现山水题材的作品,你只有去看了原作之后,你才有一个亲身的感受。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郝孝飞

从两种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讲,它们的最大的相同之处都是视觉传播,都提供了现当代艺术的一种欣赏方式。从不同来讲,首先它们是两个画种,它们制作所用的材质以及最后表达的艺术氛围和情境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总体来讲,二者都是通过人类智慧来共同表达一个艺术主题,在这一点上是趋同的。

零点艺术馆馆长王小林

我觉得今天这期节目得很有意义,我们零点艺术馆也愿意跟随两位老师在版画和中国画的传播、推广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美育的普及工作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到右:零点艺术馆负责人卢雪曌、主持人小娴、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张炼、湖北美术学院国画学院院长郝孝飞、零点艺术馆馆长王小林)

第四集预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6日,正午一点,欢迎来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