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什么是风狮爷?

关于风狮爷,百度百科的解释是:“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是福建省的一种地方民间风俗。金门、琉球群岛等地设立在建物的门或屋顶、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来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镇煞。其造型推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狮子为百兽之王,狮子的形象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寄托了中国民间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这一解释虽然广泛流行,但经过仔细推敲,我认为其严谨性有待商榷。例如,“建物”一词的使用,暗示了这一解释可能并非源自大陆。作为一名长期研究闽南文化的乡土研究者,基于多年的田野调查,我认为有必要提供一个更符合大陆语境的风狮爷解释。以下是对百度百科解释的理性分析:

首先,风狮爷是否等同于石狮爷、石狮公?确实,风狮爷可称是石狮爷、石狮公的一种,但石狮爷、石狮公并不一定是风狮爷。百度百科的解释中将风狮爷与石狮爷、石狮公等同起来,有失妥切。实际上,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风狮爷,亦称风狮,是闽南石狮爷、石狮公崇拜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功能是镇风煞,以直立造型为特征,主要分布在以金门为主的闽南沿海地区。而石狮爷、石狮公的概念更为广泛,它是指闽南文化区普遍存在的石狮造型厌胜物。风狮爷因其独特风格,有时也被视为与石狮公并列的厌胜物。

其次,屋顶上的狮公是否可以称为风狮爷?屋顶上的狮公,通常造型较小,石质的称为石狮公,陶质的称为陶狮公。若狮背上竟有一位武将,则被称为瓦将军。这种屋顶上的狮公,在厦漳泉地区均有发现,其功能与普遍厌胜物相似,并非专门针对风煞。瓦将军,又称武将骑狮,多为陶制,也有泥塑与石雕。骑狮的武将身份有争议,有认为是蚩尤,有认为是黄飞虎。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记载:“屋之上或立土偶,骑马弯弓,状甚威猛,是为蚩尤,谓可厌胜”。连横将狮子误认为马,认为这骑马弯弓的土偶将军是蚩尤。骑狮将军的确切身份尚需进一步考证。将军与狮公的组合体现了闽南厌胜术中的法力叠加原则。在采风过程中,我常见屋顶上的瓦将军,但许多瓦将军的将军部分已被破坏,仅剩狮像。

再者,风狮爷是否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风狮爷作为石狮公的一种,与守门石狮同属狮文化分支。简单地将风狮爷视为由守门石狮演变而来,缺乏充分依据。根据我的观察,风狮爷的起源更可能是狮面石敢当的民俗演化。石敢当与石狮公原本都是独立的厌胜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兽面崇拜,兽面是兽的象征和代表,是兽的徽记化。虎面代表虎,狮面代表狮。为了增强法力,一些石敢当被制作成虎面或狮面石敢当,这是法力的叠加。虎面石敢当较为古老,随着狮文化的兴起,狮面石敢当也逐渐流行。明代《鲁班经》中的石敢当就是狮面石敢当造型。闽南也有虎面石敢当,泉州曾发现虎狮双面石敢当。在工匠的艺术加工下,狮面石敢当逐渐变得更加生动、高大、神圣,最终演变成狮形石敢当,风狮爷由此诞生。

因此,故关于风狮爷,我的解释是:“风狮爷,亦称风狮,是闽南石狮爷、石狮公崇拜的一个分支,是福建省极富特色的厌胜物民俗之一,其主要功能是镇风煞,以直立造型为特征,主要分布在以金门为主的闽南沿海地区。其造型源于福建狮面石敢当的逐步演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关于福建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叶涛先生认为,泰山石敢当是由石敢当发展而来的。叶涛先生的研究指出,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石敢当实物出土于宋代,属于唐代产物。如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以及《莆田县志》等文献,都记载了宋代庆历年间福建省蒲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石敢当石铭一事。该石铭的内容为:“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此外,现存最早的石敢当实物位于福州于山顶碑廊,为南宋绍兴时期的石敢当碑,其碑文记载了“奉佛弟子林进晖时维绍兴载命工砌石路一条求资考妣生天界”。这些石敢当除了具有镇煞功能外,还涉及祈福和纪念功绩。叶涛先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文献中的最古老的石敢当实物,还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敢当实物,竟然都出现在福建,这可能意味着福建很可能是石敢当的发源地。

作为福建石敢当的典型代表,闽南石敢当一直都是我研究的重点。闽南石敢当的类型非常丰富,在田野调查中可以发现,作为闽南厌胜文化的一部分,石敢当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这与闽南厌胜物的整体情况是一致的。我在之前的文章《论闽南文化区的巫术系统:信仰与厌胜》中提到,闽南的民间社会中,民间信仰与厌胜文化是两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观察角度。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总体上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的古老的巫术系统。这个系统的逻辑起点是万物有灵,也就是泛灵论,这是人类社会前宗教时代普遍存在的信仰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闽南的传统民间社会一直处于一种较为原始的巫术氛围中, 这与我在采风时观察到的大量古闽文化遗存相呼应。闽南石敢当的原始性、多元性、丰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不写石敢当字眼甚至只是单纯一块石头的石敢当;二是石敢当的表面往往会结合其他厌胜物文化,如兽头(含虎面、狮面)、八卦、星宿、佛像、佛偈、符箓以及其它与辟邪镇煞有关的厌胜图案或文字;三是石敢当的造型有的直接体现为其他厌胜物的造型,如风狮爷、塔形石敢当;四是出现有纪年有纪事的石敢当,如晋江围头的清代石敢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虎面石敢当与狮面石敢当

在闽南石敢当的众多形态中,虎面石敢当与狮面石敢当尤为引人注目。这两种石敢当的起源时间和地点已不可考,但它们在闽南地区的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我在研究剑狮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两种类型的石敢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2014年3月,泉州媒体报道了安溪吾宗村的一个兽头石敢当,称之为“虎头石敢当”,其依据是兽头额头上有个“王”字。然而,这种判定方法并不准确,因为狮子的形象同样常见于中国的文化中,并且也被视为兽王。此外,狮子的形象甚至被认为是能够吞食虎豹的终极兽王。

关于虎面与狮面的区分,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判断依据是毛发的特征。虎面的毛发直、短、细,而狮面的毛发浓、长、卷。大多数狮面的造型都会强调其浓密的须发。此外,虎的耳朵较为显眼,这也是一个易于辨识的特征。

在研究剑狮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剑虎的存在,以及似狮似虎的衔剑兽面,这暗示了剑狮可能经历了一个从虎面到狮面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剑虎和剑狮本质上就是虎面和狮面,与七星剑的结合。因此,剑虎石敢当与剑狮石敢当实际上就是虎面石敢当与狮面石敢当。

关于虎面石敢当,厦门的乡土作家黄绍坚先生曾向我提供了有关线索。日本学者鳥居龍藏博士在《中国西南行纪》一书中记录了四川会理、云南霑益等地的“鬼面衔剑”石敢当与“虎面衔剑”石敢当。鸟居龙藏撰写纪行的时间是清末,现已过了一百多年。他对中国风土的观察是极为细致的,他注意到了云南石敢当的独特之处。文中,鸟居龙藏迷惑于虎面石敢当与剑虎石敢当的“虎”。显然,他是不明白中国风水术上的法力叠加法。鸟居龙藏随后还观察到了太极图与石敢当的组合,虎形与太极图的组合,并为此提出:“石敢当上单刻文字系为后世之变体,而此前可能与虎与太极图有关。在中国内地或朝鲜,有些地方将太极图绘在庙前或民居墙上,也可能与石敢当之含义有关。”鸟居龙藏笔下的中国西南“虎头石敢当”、“剑虎兽牌”、“绘有太极图的虎头兽牌”与今天我所研究的闽南“狮头石敢当”、“剑狮兽牌”、“绘有太极图的狮头兽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且闽南同样有着虎面(含剑虎)文化的遗存。

鸟居龙藏所提出的刻字石敢当为与虎、太极图有关的石敢当的变体的“变体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我个人认为,石敢当的来源应该是更为古老的石头崇拜,无论是刻字石敢当还是画图石敢当,都是石敢当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刻字石敢当因为制作更为简单,所以流传得更为广泛和久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从狮面石敢当到风狮爷

近年,我在研究剑狮(狮咬剑)的同时,也也对石敢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闽南的方言中,这两种风物不仅都是由三个字组成,而且都是厌胜物。在台湾,狮咬剑被称为剑狮,也可以说是咬剑狮。受到狮咬剑的启发,我忽然想到石敢当这个名字可能也是采用了倒置语法,实际上应该是“敢当石”。在这里,“当”指的是“挡”,“敢当石”即意为“敢挡石”。我们知道,人们通常将门口的石墩或石鼓称为门当,这门当的“当”,同样是指“挡”。因此,门当石其实就是门挡石,它与石敢当一样,都有避邪镇煞的功能。借鉴狮咬剑与剑狮的命名方式,石敢当也可以称为当石,而门当石很可能只是当石中的一种。这样看来,石敢当可以解释为“挡煞的石头”。语序倒置是闽人的习惯,如公鸡被称为鸡公,客人被称为人客,补菜被称为菜补,等等。因此,狮咬剑与石敢当很可能是同一文明产物,两者之间渊源深厚。狮咬剑(兽王)与石敢当的结合在民俗中时时可见,两者之间的整合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狮面无论是含剑还是不含剑,都可以被视为闽南版的吞口,而狮面石敢当可能就是金门风狮爷的前身。

根据以前的诸多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金门风狮爷是从狮面石敢当演化而来。这一结论基于我在采风的过程中及读者提供的线索中发现了大量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狮面(狮身)厌胜物,且明显有逐步演化的痕迹。其演化逻辑是这样:闽南地区普遍存在着石敢当与石狮公两种石质厌胜物。普通的石敢当大多体形小巧。稍为大点的石敢当则往往与狮面(狮头、狮首,或有衔剑)进行法力叠加,产生了狮面石敢当。这狮面石敢当受到石狮公的影响,慢慢与石狮公的形象融合,又演化出站立式的狮形石敢当。这便是金门风狮爷的起源。

作者简介:林鸿东,鹭客社创办人,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