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图片\1.gif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这里是文章图片\2.gif

2022年以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基本聚焦在《人世间》这一部优秀当代年代剧。比如徐成以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人世间》进行解读。

芦蓉对《人世间》里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集体记忆的建构研究。韩贵东以人民性、生活美及伦理观这三个方面对《人世间》进行的考察。

也多从《人世间》的叙事艺术、家国情怀、现实主义等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其他当代年代剧作品比如裴佳阁以电视剧《大江大河》为例。

讲述当代年代剧叙事核心围绕主客观视角的共同作用、多种叙事时间的交叉使用、时代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使观众沉浸于叙事时空,与故事人物同感受、共命运,唤起精神共鸣与情感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文章图片\3.png

门红丽认为电视剧《觉醒年代》实现价值引领,在多元叙事中突出核心要素,多种叙事方式和多层次镜头的运用突出艺术氛围。

在日常叙事中完成家国想象,通过雅致的诗情画意叙事与通俗的日常生活细节描绘及特定意象的运用完成对家国情感的认同。

刘荃通过现代艺术创作与真实的历史背景有机结合,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又尊重了历史的严肃性和崇高感,避免了将严肃题材戏说化和英雄人物神圣化等弊端。

为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以当代年代剧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主要从作品的叙事模式和人物背景出发。

这里是文章图片\4.png

由于当代年代剧作品的历史背景都具备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些学术成果也多带有现实主义美学特征的创作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代年代剧所展现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当代年代剧创作者在具体的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地域化倾向,使得当代年代剧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明显,各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年代剧出现在屏幕上,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地域魅力。

南昌大学夏艳从审美角度入手,对京味当代年代剧的审美特征作了详细分析。黑龙江大学谭浩讲述当代年代剧对旧上海形象的构建。

它通过对城市意象、城市历史和记忆的书写,展现出旧上海的社会风貌和市井人情。浙江师范大学谷妮娜在她的论文提出鲁派当代年代剧展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域空间。

这里是文章图片\5.jpg

并且通过表达史诗般家国一体的观念,以此建构地域文化认同。湖南师范大学李天然研究当代年代剧中江南影像的叙事主题、文化内涵、美学意蕴。

以当代年代剧地域性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审美特征出发。从地点出发,当代年代剧所在的地理特点并不是虚构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是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区域,比如北京、上海、江南、鲁地等,这里有具体的地点,也有以文化地域作为主体研究的区域。

在对人物形象、旁白对话、居住环境、文化风俗甚至是社会风貌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些当代年代剧地域的现实主义倾向,使得这些研究成果也多有现实主义的特征。

当代年代剧作品的个案研究

总之,当代年代剧作为一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电视剧类型,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依旧处于发展的阶段,对其现实主义美学特征研究还有待深入。

当代年代剧作为电视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大众文化中的一环。它所具备的价值、作用,在我国拥有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这里是文章图片\6.png

学者们对当代年代剧现实主义美学的研究,也正处于深入、系统、多维的态势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也突破了以往的禁锢。

在这种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下,一方面,创作者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进行艺术创作,观众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各项举措改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审美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电视剧因为它得天独厚的载体形式,在经济复苏后也迅速进入繁荣期。为了响应新时代人民大众新的审美需要。

1983年底,广播电视部就委托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召开了1984年选题规划会议。

这里是文章图片\7.jpg

会议肯定了电视剧创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提高电视剧的质量是当务之急。会议号召各级领导狠抓电视剧本的创作、改编工作,抓好重点剧目。

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活,同时还要抓好摄制队伍的建设和评论工作,为全国提高电视剧的思想艺术水平打下基础。

会议还强调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加强电视系统生产电视剧力量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发展电视剧。

会议讨论、修订了1984年度的电视剧题材规划、议定把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题材放在主要位置。这次会议重点强调了具备现实主义特征的电视剧类型和题材的重要性。

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出发,优秀当代年代剧为人民群众所推崇,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文章图片\8.png

1985年8月16日,由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的28集年代剧《四世同堂》(1985)播出,很快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中国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理论学会、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四世同堂》学术讨论会。

与会的40多位影视理论、评论工作者和创作人员,集中探讨了该剧在艺术上的得失,该剧如何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以及电视剧该如何改编文学名著的经验等问题。

年代剧《四世同堂》(1985)不仅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在学术界上也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四世同堂》(1985)这一年代剧的成功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巨大轰动,有力推动了当代年代剧的发展。

剧中所展现的审美倾向和文化内涵对于以后当代年代剧的表达和创作设置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然而,这个时期当代年代剧这种电视剧类型并不出彩,同时期的《西游记》(1982)、《诸葛亮》(1985)、《郑和下西洋》(1985)、《新梁山伯与祝英台》(1985)、《努尔哈赤》(1986)、《红楼梦》(1987)这些古装剧也同样深受观众喜爱,并且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而我国当代年代剧仍以我国大陆地区的人民群众为主要受众,没有开辟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1.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