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图片\1.gif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您讨论转发,继续关注每日优质内容~

这里是文章图片\2.jp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景史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景史记

美学表达:“崇高”的平民化书写与主流价值观念的传达

电影工业美学要求电影制作过程中要尊重受众、遵循“常人之美”的生产制作理念。作为新主流大片的《中国机长》便在美学方面,呈现出一种“大众的美”,它不仅将距离普通受众较远的“崇高美学”进行了平民化书写,而且还以小见大,以主流价值观念认同的方式,完成了对灾难母题超越的艺术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文章图片\3.jpg

(一)崇高美学的平民化书写

“崇高是在表现那些在现实中可能是痛苦的或是可怕的东西时所产生的愉悦的体验”。崇高往往还与牺牲、拯救、英雄等有关,拯救众人的英雄或神(又或者是人根本无法触及的事物),都可以使大众产生一种崇拜感与向往感,这种由无法触及而带来的压力,转化为的欣赏、向往、崇敬,便是崇高所产生的美感。《中国机长》凭借飞机驾驶员临危不惧的应变能力、空中乘务员的安全指引与情绪抚慰操作、乘客的有效配合行动、地面各个部门的协调引导处理等多方努力将飞机安全降落,在此基础上将一个转危为安的灾难事件升华到一个崇高文本。这种崇高的平民美学,赋予观众的不仅是个体心灵层次的震撼,更是人类对于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的深度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对崇高美学的平民化书写,最为显著的体现在该片对英雄人物进行了日常化的艺术处理,将崇高的主体变为了芸芸众生之中的普通职业人员,进而拉近了受众与“崇高”之间的距离。

这里是文章图片\4.png

其一,对崇高主体进行群体化书写。如果说机长刘传健在故事中作为主英雄的话,那么对于第二机长、副驾驶员来说,他们无疑是辅英雄,甚至航班组的所有人员,在这次飞机事故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飞机还未落地,民航局、军队、医疗、安保、消防等各个部门就已预先启动,密切配合,响应指挥,为飞机的降落和乘客的安全提供了支持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文章图片\5.png

其二,对崇高主体加以职业化呈现。《中国机长》显现出来的不是那种超人式、舍小求大的英雄形象,而是带有职业个人操守,有着良好应变能力的平凡群像。机长刘传健这一角色的塑造,符合观众审美期许,更易于被大家接受。他在突发事件中的成功处理与应变,靠的不是天赋,而是那种日复一日式的自我严格要求和勤奋训练,把日常的平凡做到不凡。在电影的开篇部分,他坚持洗冷水澡,在冷水中屏住呼吸3分钟,这些坚持不懈的习惯培养,都为应对紧急危机时刻,提供了强有力保证。很显然,在这次机体故障中,机长刘传健以临危不惧的心理状态应对,最终将飞机成功降落,靠的就是将平凡简单的工作,进行了不凡的自我训练准备,最终将平凡之事转化为不凡作为。

在此基础上,《中国机长》似乎赋予了英雄新的含义,即:在关键时刻用自己扎实的专业技巧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挺身而出,化险为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文章图片\6.jpg

其三,对崇高主体赋予非性别化特质。新英雄主义的另一种体现,便是“英雄的非性别化”,即对女性英雄形象的彰显。这种女性英雄形象,在近年来的主旋律大片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红海行动》中,由海清饰演的夏楠、蒋璐霞饰演的佟莉;《战狼2》中,由卢靖姗饰演的Richael、余男饰演的龙小云等,都是新时代的女性英雄形象。而《中国机长》呈现出来的,便是乘务长毕男及4位乘务员的职业女性英雄群像。从飞机起飞开始,她们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有效应对乘客刁难,到飞机遇险时临危不惧地指引、调节整个机舱内部人群的情绪氛围,无一不体现了责任、担当、勇气和专业能力。

这里是文章图片\7.jp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中国机长》改变了很多人对空乘职业“端茶送水”的刻板印象,向观众呈现了一个个女英雄形象,可以说是对以往的“男尊女卑”说法的有力颠覆,对“女人撑起半边天”说法的再次突破,更是女性群体从“女人到女强人再到女英雄”这一过程的有力佐证。此外,这种英雄的非性别化,也呼应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性别协作配合,成就了“英雄必然有美女加持”的人物设置,为《中国机长》在艺术审美层面,形成一道靓丽的身体美学景观。

最后,对崇高主体实施平民化“升格”。电影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没有着意去刻画某一鲜明特征,而是把其塑造得更加接地气,更符合观众审美期许的普通人特质。拿机长刘传健这一角色来说,影片并没有夸大职业属性上“高大全”的角色功能,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凡人。所以《中国机长》呈现的,不再是传统电影中有着神性特质的主流英雄形象,而是一个个符合当下现实更被观众所认可接受的圆形人物。

这里是文章图片\8.jp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主流价值观念的彰显与传达

首先,彰显了集体精神与职业精神。如前文所述,影片对英雄进行了集体化、平民化、职业化处理,也正是这种处理,传达出作品背后独特的中国集体主义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以及职业精神。

该片中无论是强调系统整体的重要性,还是未有事后追责的情节设置,都呈现出了中国集体主义精神的内涵价值,一方面突出系统协作、强调团队合作,与当下强调“人人都是社会一份子,都可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符合;另一方面,于大团圆处戛然而止的设计,与中国百姓所推崇的“大圆满”“合家欢”不谋而合,进而满足了受众审美心理期待,体现出独具东方意味的圆满意识。同时,“职业英雄人物群像”的设定,亦在彰显当下社会对平民价值观念的推崇,强调时代伦理观念对“职业英雄”“平民英雄”、职业精神的重视,也为“新主流”大片的书写拓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文章图片\9.jpg

其次,凸显“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念。飞机作为灾难的发生地与其承载空间,具有划分、集合的作用。事发时,封闭空间中的乘客与乘务人员被加入到“灾难共同体”的认同序列中,作为灾难承受者与自救者的受难人,也便意识到团队合作与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换言之,灾难本身便具有“共同体”性质,而灾难的化解,更是离不开“生命共同体”的集体协作。

这里是文章图片\10.jp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灾难可能到来之时,机上乘客躁动不已,但在乘务组的疏导下,开始配合工作,机务人员的一句“我们也想回家,我们也有父母子女”,道出了机务人员/乘客二者的“共生性”,进而隐含着“我们是一个集体,你们需要配合,才可以共渡难关”的深层意义。另一方面,影片以大团圆结局落幕的设置,也隐含着“共同体美学”:机舱乘客与机务人员作为一个“灾难共同体”,在危机过后一起携手渡过难关,亦体现出灾难后“共同生命体”的“同生性”。

这里是文章图片\11.jpg

再次,突出个体价值观念与生命意识、平等意识。对比《烈火英雄》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义”情节设置,《中国机长》中的人物行动是出于职业素养惯常养成。如上文所述,飞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英雄人物被动加入后,为自己生命安全而主动加以营救的实践行为,但《烈火英雄》中,主人公是主动加入救援拯救人们的非常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比起《烈火英雄》中人物,为救大家而舍小家的构设,《中国机长》中为“小家”进一步“救大家”的设计,显然是更为接地气、也更为符合当下时代价值观念的认知。从主人公出发点,便可窥见影片背后的文化内核,前者江立伟是为“义”,是一种拥有家国情怀与崇高追求的职业英雄,而后者是为“己”,为回家团圆,为都能平安,是一种基于最深处的生命意识与平等意识后的职业行为。于此而言,作为献礼片的《中国机长》,表达此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念,是颇为大胆的,也是颇为务实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下社会对职业平等、生命平等的倡导,也在一定意义上,彰显了影片所力图传递的个体价值观念与生命意识、平等意识。

这里是文章图片\12.jpg

最后,表述当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以往大多数主旋律电影中以“执行特殊任务”为故事出发点的设置不同,《中国机长》的故事出发点是一次平常的工作任务,更为普遍,也更契合受众日常,体现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往大多数“新主流”大片中的英雄们,是以“保卫家国”为出发点,而《中国机长》讲述的,则是一群受过严格训练的普通职员,依靠其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进而拯救工作范围中普通人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文章图片\13.jpg

影片中主人公行动的出发点是完成工作、顺利保护乘客安全。显然,它没有以往我们惯常所见的“新主流大片”那样宏大崇高的主题立意,但它的故事却更能引起普通百姓的共鸣:尽管前者在呈现反抗敌人、收缴毒贩的场景中,给受众带以足够的视听震撼与精神激荡,成功唤起了观众的爱国之情,但“执行特殊任务”的人群有限,并无法直击到大众的切身生活,而“出行安全”却是每个普通人都十分注意且必须要面对的话题。所以《中国机长》是在以往新主流大片“家国叙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平民化叙事”的创新,体现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主要发展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念。

这里是文章图片\14.jp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中国机长》对灾难这一类型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一方面加入了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融汇了西方个体生命意识认知,在颂扬群体英雄、表赞职业英雄的同时,力图形构关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话语主体。

这里是文章图片\15.jpg

一方面,它具有灾难类型的特质,在奇观化的视觉呈现、英雄成长叙事、紧凑的情节设置等方面,表现出与灾难电影的神似性;另一方面,它又根据国民观众的审美趣味巧妙地转变主旨内涵,设置了英雄成长归来的叙事思路,呈现了“大团圆”“合家欢”式结局,传达出“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的主题,灵活运用灾难电影类型的叙事框架,既可以顺利通过较为严苛的审查制度,又满足了受众“奇观化审美消费”的诉求。所以说,《中国机长》是一部智慧之作、创作之作和时代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值得注意与反思的是,影片巧妙转化“灾难”内涵,设置大团圆结局,就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灾难”背后的意义、减少了影片的深度。和国外同类型电影《萨利机长》相比,《中国机长》对于“事件之后”的反思及“事发之因”的探索是缺失的,最后的航空管理局调查员(朱亚文饰)的检查,也局限于一种例行公事。对于主人公事件之后的心理变化、灾难创伤等也没有深入表达,总体呈现出了一种“为视听而视听、为刺激而刺激”的单薄感,造成影片叙事上的缝隙,弱化了电影作品应该具有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所以毫不避讳地说,《中国机长》是缺乏反思的,它缺少一种直接揭露问题的现实性和关注主人公内心情感、使受众深入思考的“人文性”。

这里是文章图片\16.jpg

诚然,反思是创新、发展的开始。一方面,中国灾难类型电影相较于好莱坞,在质和量上还有较大差距,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类型;另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而言,灾难电影类型应该是我们需要大力呼吁并进行大量创作实践,而加以完善与形成本土特色的品类,因为它在营造灾难奇观、注重视效呈现的基础上塑造英雄、讴歌人性,亦在持续传递勇敢、奉献、仁义等主流价值观念认同的品性精神。所以,中国的电影创作者可以经由《中国机长》的成功汲取经验,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并在此基础上,转变艺术实践秉承的观念与方向,力争推出更多传播正能量、反思现实问题、呈现人性光辉、颂扬英雄人物的优秀电影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