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的破局的关键,这是政策与所有专家的共识;但是,所有扩大内需的举措,名堂越来越多,就是少了一条:提高居民收入。

430会议提出了四点重大举措:

 1、落实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很难想象”大规模“会有多大,如果足够大,本质上就还原回去了以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其伴随的结果是低效、浪费资源、负债;过去投资拉动主要是长期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那就回归市场,电器是市场需求,大量的设备设施也是市场需求,房子以旧换新更是市场需求,这样,在逻辑上就避免了投资与消费的堵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很可能还是堵点,中国经济最大的“堵点”,不是别的,不是市场跟谁过一法产,是办公室精英在运用行政指令”要求“市场提供需求,“大规模”是典型的一厢情愿的行政意志,弄得不好,全成了“任务”,与中国式的GDP经济学同出一辙。

市场根本没有这种”大规模“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等于收入总量,但一定要有收入支持。

银行个人存款137万亿算不算有效需求,不算,因为它不是平均数,钱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只会引起消费递弱;而富人根本不关心办公室精英所关心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那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就成了投资型的负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

还是要看居民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不在产品的品质。

我一向是选择低品质的消费需求,比如去超市,会直奔向降价区和活动区;我代表不了全社会,但高品质的消费并来能扩张消费者价格指数,那是企业在收缩期的求生之路。至于消费,还是要下决心改变经济长期的扭曲,一是收入,二是社会保障,这两方面中国都外于全球较低的水平,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完全不相称,这不完全是经济问题,也是治世的理念问题,强国不是以牺牲一代人的生活水平为代价,相反,民富则国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

这与房地产的政策期待异曲同工。

主流媒体在谈到房地产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时,其中一个证据就是有1.9亿的农民工还没有获得在城里买房的美好生活,这又是一个用头走路的例证;农民工没有在城里置业,为什么要在城里买房?何况也没钱买。欲望不等于有效需要,新型城镇化无非是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缩小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好政策,但不会提升总量需求,经济好,农民才会进城,而不会是农民进城,去推动经济向好,关系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我们始终在努力做一个好政府,总以为行政出面找民营开个座谈会就能解决问题,身体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头脑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指令思维。

民间投资在近十年,其增速一直以两位数在滑落,根本的问题是不在哪一个具体项目,是否有平等的准入条件;问题在基本的市场规则,在竞争性领域中,国企民企不能享受平等的规则,这个问题不解决,开多少座谈会,也不太可能扭转民间资本的信心。市场不具备充分竞争、平等竞争的条件,做点小生意可以,谈发展壮大、谈未来,在起点上民营就已经输了,格局有限,市场的反应也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扩大需求的确是中国经济的根本,但是,更根本的在需求之源,每一轮政策下来,都直奔主题,刺激消费,让居民拿出口袋里的钱去消费,仿佛拯救中国经济一定要花光居民口袋里的钱,而从来没有过一个真实提高居民收入的方案。

这样说不意味着一种批评,而是表述一个基本的事实:在一个经济收缩且充满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不存在大幅提高居民收入的可能性。普通人要做的是守住自己的就业岗位,迎接必然到来的通胀。

有人说,居民收入不提高,怎么可能通胀?那么,阿根廷的大通胀是收入造成的吗?居民收入低,不等于整个社会花钱少了。高铁涨价,当然不是因为乘车的人收入提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