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力实施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

“治”水“治”出美好家园

春夏之交,在唐山市路北区青龙湖公园,绿树、碧水与周边建筑构成一幅和谐的城市生态画卷。每天早晨,市民赵小发都会到公园里散步,“近些年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水清、树密、空气新鲜,过来遛早儿,心情很舒畅。”他说。

作为唐山环城水系的一部分,青龙湖公园的好生态,折射出唐山市幸福河湖的建设成效。

近年来,唐山市坚持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治”。通过实施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全面推进幸福河湖示范区建设,让河网水系更加畅通,河湖水体持续改善,河湖生态日益复苏。2023年,该市市域陡河,县域内赶马河、兰泉河、小青龙河、津唐运河被评为省级首批五星级幸福河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8日,在迁西县大黑汀水库东岸的雨花谷,鲜花竞相绽放。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摄

联防联治,守护跨界河流水安全

5月8日7时许,遵化市平安城镇李庄子村党支部书记赵新利走上黎河河堤,开始每天的例行巡河。

赵新利不仅是村级河长,还是一名跨界河长。“黎河经李庄子村最终汇入天津于桥水库,为保上游好水、护下游清流,遵化市和天津市蓟州区建立了跨界河流联防联治机制,定期组织跨界河长开展联合巡河,共同巡查交界处河道乱堆垃圾、污水排放等破坏生态行为。”赵新利说。

唐山河流众多,水系纵横,境内有150条河道、2个湖泊、120座水库和3条人工渠道。其中,有多条河道为跨界河流,通着天津,承担着向下游供水的重要任务。

“为共同守护跨界河流水安全,去年以来,唐山市与天津市宝坻区、蓟州区、宁河区、滨海新区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持续深化跨界河流协同治理,共建幸福河湖。”唐山市水利局副局长杨立刚介绍,唐山市积极与合作区域建立跨界河湖长机制,开展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变“分段治水”为“全域治水”,实现跨界河流共治共享。

为全面探索流域协作,2023年,唐山市政府还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签署支持唐山创建幸福河湖建设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打造幸福河湖目标,在防汛抗旱、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河湖岸线管理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务实合作,建立长期紧密、稳定顺畅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协同推进唐山市幸福河湖示范区创建、海委直管潘家口水库和大黑汀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管理,建设安澜之河、生态之河、宜居之河、智慧之河、文化之河、发展之河。

5月8日上午,走进遵化市水平口湿地公园,举目远眺,满眼都是随风荡漾的绿色芦苇,仿佛步入“绿的海洋”。

“这里总占地面积为298亩,表面上是公园,实际上却是一个大型‘净水器’。”遵化市水利局河库管理科科长刘瑞明说,湿地公园的上游为一家污水处理厂,下游是沙河,过去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尾水直接入沙河后流进天津于桥水库,影响着下游用水安全。

为保障一泓清水送下游,遵化市建设了该公园,设计日处理能力为5万立方米。“尾水排入沙河之前,先经过湿地,通过沉淀、植物吸附等‘物理+生物’的方式实现二次净化,降低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标,进一步提升水质。”刘瑞明介绍,公园内主要为潜流湿地,由粗砂、石子、火山岩、卵石等组成滤料,对水体进行物理过滤,“滤料表面,我们还种植了芦苇、香蒲、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以生物方式清除水中‘毒素’,同时还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8日上午,在遵化市水平口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构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摄

水岸同治,改善城乡水生态

5月8日午后,天气虽热,位于唐山市区新华道与站前路交口的万花筒广场却聚集着许多居民。他们或纵情歌唱,或在树荫下锻炼身体,或沿着河边步道闲逛……这个依青龙河而建的城市广场,已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好去处。

“过去这条河就是臭水沟,我家在旁边的小区,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在河边住了10多年的刘亚娟说,经过改造后,水清了、岸绿了,以前要躲着走的河边变成了每天都要来的公园。

带来这个改变的,是唐山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2018年以来,唐山聚焦全市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启动该工程建设,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建管并重、岸水同步,规划八大类153个重点项目,统筹推进水资源、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一体化治理,探索出一条截污治污、拆违清障、兴建工程、生态修复的治水路径。”杨立刚介绍,2023年底,该工程全面收尾,唐山市境内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实现全域水质达标,同时构建起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的安全水网体系,并有效减少了地下水开采。

在庞大的治水工程中,唐山市坚持城乡共治、水岸同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位于迁西县大黑汀水库东岸的雨花谷迎来了成千上万名游客,大家纷纷来此游山玩水、赏花观景。

“我家的农家院快要忙不过来了,假期每天能接待游客20多桌,粗略算下来,几天就能增收近2万元。”迁西县旧城乡北孙家峪村村民赵树兰说,是好生态带来了好营生。

可就在几年前,赵树兰还对大黑汀水库及周边山地的生态改造不理解。“过去这片山都是荒山,我们主要以在水库捕鱼为生。”赵树兰说,2016年开始,政府对大黑汀水库网箱进行集中清理。“没了网箱,就等于没了收入来源。”

“过去水面上密密麻麻全是网箱,远看像蜘蛛网一样,不仅不美观,还影响了水质。”迁西县水利局水资源管理站副站长刘艳侠说,迁西县多部门联合清理网箱,在改善水生态的同时,还加强周边荒山治理,并多方面支持村民建起农家院,让他们吃上“旅游饭”。“随着水库环境的改善,到此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村民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随着大黑汀水库周边旅游业的发展,雨花谷景区以其400余亩的芝樱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经过我们积极协调,景区周边村的100多名村民成为景区工作人员,又增加了额外收入。”旧城乡副乡长李卓恒说。

“现在的收入远远超过过去捕鱼收入,尝到了好生态带来的‘甜头’。”赵树兰说,如今,她也担任水环境保护志愿者,加入到村里自发成立的护河队,为其他村民和游客宣讲保护水生态的好处。“‘五一’假期我们还开展了水生态保护宣讲活动,为游客发放了宣传单。”

科学“慧”治,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河道水位正常,各闸、坝、泵站运行稳定……5月8日,在唐山市市区河道监管中心,工作人员紧盯屏幕,对市区河道相关情况实时监控。

“通过智慧平台,我们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将各处情况一览无余。”该中心主任扈新朝说,市区智慧河道管理系统就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智慧大脑”。

据介绍,唐山市区智慧河道管理系统,充分运用数学模型、数字孪生、大数据等科技,实现防汛、水情、水质、水生态的实时监控,提前生成预警方案,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该系统主要涵盖水利工程、防汛调度、水资源、智慧巡河、视频融合五大板块,在预报预警、预案生成、防洪调度、内涝管控、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管理等领域初步实现智慧决策支持。

“‘智慧大脑’变‘人防’为‘技防’,对预防城市内涝起着关键作用。”扈新朝说,目前,市区河道上设有22个雨量站、8个流量站,可实时采集降雨量、河道水位、流量等信息并及时上传至平台。该系统根据采集的基础数据,再结合气象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第一时间发出天气、水位、雨量、低洼易涝等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实况形成最优调度方案。

不仅如此,该系统还与唐山市城管执法局城市防汛管理系统连接,通过智能分析城市排水管网和汇水分区的雨量数据,分析计算雨水管网入河水量,通过预留水位、精准调控等方式,保证雨水入河顺畅,防止发生城市内涝。

除了监管市区河道的智慧平台,唐山还有统筹全域河湖的“智慧大脑”——唐山市智慧水务平台。

“我们在全市150条河渠布设监控点位855处,实现雨情、水情、工情实时查看、对比分析。”杨立刚介绍,在防汛时,每个地方的云图、周边降雨量、每条河的水量等,都能在大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

在“智慧大脑”帮助下,2022年,唐山市在应对8月18日主城区强降雨过程中,利用系统预警功能,及时研判水情,科学调度闸坝工程,保障了主城区行洪安全,此次调度成为河北省2022年水利调度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