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地域空前辽阔的秦帝国。国家体制的改变,导致权力的再分配,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石刻碑文,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国之后,秦始皇在全国巡游时,所到之处都要刻石颂功德、明得意。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东观等五篇石刻碑文就是秦统一初期的作品。第六篇碣石石刻文完成于前215年。最后一篇会稽山石刻文作于秦始皇病死前不足一月的时间,七篇石刻文正是分布于秦王朝从强盛到灭亡的整个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石刻颂文的内容

《史记·李斯传》记载:“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

从对七篇颂文的内容细节来看,第一篇峄山石刻文中颂扬了自古以来,诸侯混战,百姓流血,连三皇五帝不能做到的事情,如今秦始皇做到了,这篇颂文基本上符合秦始皇灭六国、建宗庙的经过,特别是“刻此乐石”这四个字,显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心情。

但是,在秦始皇巡游全国的七篇石刻中,这是唯一单纯歌颂统一过程的碑文,从几天后的第二篇泰山刻石的内容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颂扬的主题从“灭六暴强”转移到了“作制明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登峄山立石,鲁诸儒生是参与了立石颂功业的,之后,上泰山议封禅,诸儒生被绌,只能推测鲁诸儒生的议论刺激了秦始皇或李斯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向全国推行新法,尽快统一思想认识。发生了之后的刻石内容主题思想的重大改变。

除了峄山刻石之外,接下来四篇与最后一篇,无论从写作风格、择字选词、构思蕴意诸方面均极为相似,其文艺技巧和表现手法也比较一致。最后一篇碑文注释中注明“其文及书皆李斯”,峄山刻石据传为李斯所书,并没有写李斯所作。因此,这五篇石刻文的作者有可能皆出自李斯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碣石刻石文作者待考,因写作风格与前面五篇迥异,首句“遂兴师旅”似不完整,再者,“堕坏城郭……地势既定”二颂,显然是防止关东诸侯地区再有人造反的预防措施,与李斯“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的思想相悖,似非李斯手笔。七篇碑文均为四言体,秦代刻石文成为中国碑文之祖,汉魏碑铭多受其影响,后世碑文也多录其则。

七篇刻石文除琅邪刻石一篇为二句颂之外,其余均为三句韵。即三句为一颂,每颂有其相对独立的意境。颂与颂之间,不仅能承上启下,也互为因果,表里相衬。选字用典都极为考究,韵律齐整,结构严谨。内容尤其丰富,虽属典型的御用文学,却无虚浮庸俗之嫌,足见作者文笔精熟,用意之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先抑后扬

从七篇石刻文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但是,若把这些歌功颂德的文字进行统计,加以对比,就会发现,这些石刻碑文的文学艺术思想远非歌功颂德这么简单。

首先是颂扬统一的功德,从石刻文中可以看出,首先六国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压迫和虐害的批判,他们“贪戾无厌、虐杀不已、明通间使,以事合纵、内饰诈谋、外来侵边”。战争和祸乱是这些暴虐恣行的诸侯们引起的。秦王为了解救被压迫的老百姓而奋起反抗,统一是人心所向,这是符合老百姓的愿望的仁义之举,所以称之为“德并诸侯”。

接下来歌颂“乱贼灭亡”之后,使老百姓不再受战争之苦,颂文中说“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由此可见,老百姓是直接的受益者。每篇颂文把维护黔首的利益作为秦消灭六国的主要动机。“皇帝哀众”、“振救黔首”对比诸侯残暴的艺术手法,使秦始皇成为一位英明君主、仁慈的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子·君道》记载:“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石刻文中的内容,完全符合《荀子·君道》的记载,歌颂秦始皇“为民而战”的仁爱思想。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学艺术思想,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乃是符合老百姓迫切愿望的仁义之举。国家的统一,消灭了战争,“甾害绝息,永偃戎兵”。而政令一致,书同文,车同轨,“器械一量”。社会秩序的稳定,给发展生产和经济繁荣创造了契机。

作者以此为主题颂扬秦始皇的功德,是无可非议的。石刻文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把秦始皇所作的一切,皆归属于完全符合荀子所提倡的亲民、爱民、以仁义治国的王者观念。秦始皇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则是仁政,指导思想是“以民为本”,他“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运理群物,考验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统一之后秦始皇便亲巡远方黎民,“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以致达到“黔首改化,黔首修洁,黔首安宁”的程度。颂文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思想就是仁政。尤其“考验事实”四个字,深化了主题。

秦始皇在处理大小政事之际,只凭“善否”、根据事实的标准。“考验事实”四个字的含义更为准确,对事件进行考察和检验的认真态度就值得尊敬,身为一国之主,办事公正、认真,把教诲百姓、爱恤百姓作为自己的施政方针,就是以民为本的德政、仁政。

每篇颂文里都在颂扬秦始皇亲民、爱民、勤于政事。秦始皇以身作则,做出了榜样,希望后世的继承者,永远不要改变他所制定的法规,都要继续执行下去。“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这所指的“法”正是秦始皇“作制明法”之“法”,也是颂文中所说的“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中的内容,关于这“圣法”的颂扬占据了颂功德的重要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颂文中的“圣法”

七篇颂文中六篇对秦法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力颂扬了“圣法”的伟大意义。有关“圣法”的内容,占据了每篇颂文最为重要的位置和很大篇幅,同时内容前后互为因果,前后相连。作为颂文,主题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明得意,有了“作制明法”便有了“治道运行”的结果,所以“顺承勿革”。显然,用这种艺术手法来歌颂秦始皇以“法”治国的伟大功绩。

泰山石刻文中的“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琅邪石刻文中的“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直到“大治濯俗”这五颂的内容,皆为商鞅法中的家庭婚姻观和封建道德观的开始,正式以法律形式出现。以此作为社会男女行为举止的标准,所以有“大治濯俗”的颂扬,以正风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荀子·君道》记载:“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免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

以“法”治国,使“贵贱分明”从而达到“不踰次行”、“慎遵职分”的目的。可见颂扬秦始皇以“法”治国的指导思想符合荀子的政治主张,也符合商鞅的主张。刻石文中说推行了“圣法”,出现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文明景象。

人人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这样,完全达到了荀子主张的“圣王财衍以明辨异,上以饰贤良而明贵贱,下以饰长幼而明亲疏;上在王公之朝,下在百姓之家,天下晓然皆知其非以为异也,将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也。”甚至达到了“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无盗贼之罪”的理想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对秦始皇歌功颂德的颂词来分析,石刻文所表现的文学艺术思想的伦理道德观是明显的,不仅达到了荀子说的“致忠信,著仁义,足以竭人矣”的目的。而且,从“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伟大功绩到“皆尊度轨,和安敦免,莫不顺令”以及“贵贱分明”、“不踰次行”均突显了一个基本的伦理道德,就是符合“礼义”。

之所以歌颂秦始皇“忧恤黔首”,是因为“君善群也”。对“圣法”的歌颂,完全符合封建专制主义的王道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意识在绝对权力的干预下,只能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宣扬的是权力者的伦理道德。

结语

文学艺术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而生存,其政治属性与蕴涵的伦理道德密切相连,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风向标。秦代石刻文,传递的正是文学艺术思想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进入一个极其严酷时代的社会信息。从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颂文中的伦理道德完全符合荀子治国理念。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

[2]司马迁,《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