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创造了限制战争的两个东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跟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最重要的国际性政治体制,它却有自身所无法弥合的缺陷,那就是这个国际组织建立的宗旨是消除国家间的敌对,维持和平路线。但这种宗旨或者理念却是一种硬性的规定,这种宗旨与当时各国的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是背道而驰的。不仅如此,国际联盟还有自身结构上的缺陷,那就是高谈和平理论却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国际联盟不但无法维持和平,反倒还助长了世界性的摩擦和冲突。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入侵。中国政府要求国际联盟对日本进行制裁,并要求日本立即退出中国领土。但国际联盟没有任何举动,只是组了个“李顿委员会”调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行动。这充分暴露了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上的无为,这也给那些不满当时现有国际秩序并希望改变秩序的国家以力量与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增长,作为当时欧洲第二大军事强国的法国所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法国其实自己清楚自己军事力量,虽然表面上强大,但实际上,不仅装备落后,部队士气还低落、训练不足,所以就只能凭借数量弥补自身的缺陷。面对德国军事力量的增长,英国不但没有跟法国结盟阻止德国的再次崛起,却视法国为欧洲和平的破坏因素,联合德国共同遏制法国。英国的这一政策不仅没有带来和平,反而鼓励和纵容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再次崛起。1933年,希特勒上台,正式接任德国总理,后来又成为第三帝国的元首。

对于许多德国人来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一次民族的灾难。魏玛共和国在外交和政治上的懦弱,引起了德国民族主义的愤怒情绪。再加上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的侮辱和惩罚,更加深了整个德国社会民众的不满。而这时候,高举德意志民族主义大旗的希特勒便恰好应合了德国民众压抑许久的心理。

希特勒的目标是充满血腥与暴力的。他要以德国为中心建立一个日耳曼大陆体系,他要联合所有的日耳曼民族共同组成一个第三帝国,在东欧和苏联建立一个庞大的“生存空间”,满足整个第三帝国对原料的需要。在希特勒看来,这都是为了发展德意志民族,对此无论有多少个大国与德国相抗衡都必须这么做。这种充满暴力、斗争和憎恨的思想体系,跟德国人心中那种找回昔日辉煌的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不但变成希特勒国家经济军事化的民意基础,而且造成了整个世界的再次灾难。

虽然希特勒带领着全体德国人将国民经济军事化,但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仍然阻挡着德国前进的步伐。于是,希特勒决定用强硬的态度铲除那些障碍。1933年10月,希特勒宣布由于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上的无为,德国退出国际联盟;为了巩固德国的侧翼,希特勒与波兰签订了为期10年的和平条约。1935年,希特勒撕毁了凡尔赛和约,重新恢复征兵制,理由是遏制苏联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希特勒的政策令人不安,但德国的军事力量还是要比法国和苏联要虚弱很多。所以英国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放任的态度。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再加上英国偏袒德国的态度,法国只能自己寻找牵制德国的力量。为此法国和苏联很快就签订了互助条约来遏制德国。但这一行动遭到了英国的反对,为此英德双方签订了海军条约,以抵制法国和苏联。这样,一方面,英国对法、苏联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另一方面,法国也对英、德海军协议感到非常的沮丧。从两个方面暴露了英法两国对于欧洲安全理解的不同与差异。这就给了希特勒一个机会,让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冒险可以走的更远更快。

1935年,欧洲爆发了一次让国际联盟名声扫地的事件,那便是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事件。原先根据一战后的密约规定,阿比西尼亚的经济特权归属意大利所有,结果墨索里尼并不满足,于1935年10月3日侵入阿比西尼亚,由英国出面领导的国际联盟开始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但这种制裁是非常有限,尤其是重要的军用物资——石油,并不在制裁之列,这样就等于变相地支持意大利的侵略行动。制裁不仅没有制止意大利的行动,却让墨索里尼投入了希特勒的怀抱,结果国际联盟从此名誉扫地。

由于国际联盟事实上的解体,再加上英法两国政策的分歧。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开始了又一次军事、政治冒险,那就是公开占领了非武装的莱茵河地区。而英法除了一些口头上的谴责外,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这一事件不但增强了希特勒冒险的勇气跟信心,也大大增强了希特勒在德国国内的权利与影响力。

随着纳粹德军正式占领莱茵地区,欧洲原先的政治制衡力量则是一再虚弱下去。凡尔赛和约的力量已经衰弱,洛加诺公约已经被放弃,且国际联盟也因为阿比西尼亚事件、西班牙内战以及1937年卢沟桥事件的没有作为而受到各国的唾弃。已经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条约制衡德国了,只有凭借世界大国才能遏制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但1937年没有一个大国能担负起这一重任。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日益孤立;法国经过1937年不仅经济倒退,政治也是四分五裂;苏联则陷入大清洗的白色恐怖之中无法自拔。现在只有英国才能有效遏制德国的扩张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5月,张伯伦代替鲍尔温担任英国首相。上台伊始,张伯伦担心英国经济和战略的脆弱性,并且在英国民众中广泛流行的厌战情绪和他个人对战争前景的担忧和恐惧,令他觉得应该实行不同以往的外交政策,即借助绥靖政策以获得持久的和平。这位首相看到德国的危险性,决定改善跟意大利的关系,希望能把意大利从轴心国中分离出来。结果这一政策不仅在英国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弹,还引起了华盛顿跟莫斯科对于英国政策的怀疑。

但我们也知道,这种政策从根本上就是行不通的,希特勒根本就是不能绥靖的,希特勒要的是颠覆现有国际秩序,建立新的有利于德国的国际新秩序,这种现有秩序的小规模调整是永远不能满足希特勒那巨大的胃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