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天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谈到飞机发展历程,不得不提及一项创新成果——襟翼。这是机翼边缘的一种翼面可动装置,可以提高飞行升力,其外形像衣襟,故得名“襟翼”。

早期,飞机是没有襟翼的。每次起飞时,飞机要滑行很长一段距离,才能获得足够升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8年,法国飞机设计师法曼提出襟翼的概念,并制作出实物。他将机翼后缘设计成可转动的小翼面,以此达到“掰弯”机翼的效果。别看这小小的翼面,极大提升了飞行动力。

当时,飞机问世不久,科学家对襟翼没有实质性的研究,了解的只是皮毛。一战爆发后,飞机受到各欧洲强国的重视,但襟翼设计始终未能跳出弯曲机翼的思维怪圈,飞机性能没有太大改进。

没想到的是,一战结束后,襟翼在德军一家医院迎来新生。有一天,德国飞行员拉赫曼躺在病床上养伤,他仰望着天花板,思维开始跳跃。突然,他的脑海里迸发出一个创新灵感:为什么不能在襟翼前缘设计出一个缝隙呢?

反复论证后,他发现,如果在襟翼前缘打开一个缝隙,流向上缘的气流会形成更大气压,使飞行升力增加到60%以上。

虽然拉赫曼设计出了开缝襟翼,但他缺乏专业理论基础,即使获得专利也无法解释其中原理。

气流“逃离”机翼最快的方式,就是脱离表面径直向上。当襟翼被打开一个口子,流向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量会增加,使部分气流重新回到上表面。

1924年,富勒襟翼诞生。这种后缘襟翼增加了机翼面积和弯度。经测试,与传统襟翼相比,富勒襟翼的升力系数可提升110%至140%。之后,科学家又发明了前缘襟翼和克鲁格襟翼,这两种襟翼成功解决了富勒襟翼局部气流分离的问题。(转自《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