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景佑元年,范仲淹踏上了归乡之路,怀揣着对范氏宗祠的敬仰之情。在苏州的祖宅中短暂驻足后,范仲淹心生一念,决定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南园之畔觅得一方宝地,构筑一所幽静的宅邸,以备晚年归隐,安享田园之乐。
依据家乡的古老传统,范仲淹在动工兴建之前,特地邀请了一位精通风水的先生前来勘察。这位风水先生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后,向范仲淹欣喜地透露:“此地实为藏风聚气之佳地,若在此地筑宅,必将孕育出科举及第的英才,世代传承将相之才,荣耀与富贵绵延不绝。”
若是换作他人,必定会欢欣鼓舞,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范仲淹听闻后,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建造府邸的念头。众人对此颇为困惑,范仲淹则解释道:
我家自有其尊贵之处,若天下之士皆能在此受教,则其尊贵将无止境。
范仲淹曾言:此佳地若为我个人所筑府邸,虽能荣我一家,然若将其化作苏州学府,广纳苏州之学子于此求学,则未来必将英才济济,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经过一年的时光流转,范仲淹向朝廷献上奏章,建议将南园之地改造成一座庄严的“府学”。自那以后,历经数百载风雨洗礼,苏州府学在苏州乃至整个华夏大地都留下了深远的印象。宋元明清四朝更迭,苏州这片沃土共孕育出43位状元,其中竟有一半出自苏州府学。除了这些闪耀的状元之外,更有无数进士才子,他们的数量多达上千人,共同谱写着苏州的辉煌篇章。
郑元祐在《学门记》中对其进行了如下评价:
宋朝时期,各郡县学府的兴盛堪称一时之盛,然追溯其根源,实乃源于吴中之地。当年范文正公慷慨解囊,以自家宅院为基础,创立了学府,并诚邀胡安定先生执教鞭,自此,文风教化之兴盛,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
可以这样重新表述这段话:换言之,宋朝地方官学的繁荣,实源于范仲淹在苏州首创府学之举。自苏州府学崭露头角,天下文教遂得蓬勃发展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仲淹,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读书人,他的一个抉择,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之路。他的胸怀与贡献,超越常人,无人能及。今日,我怀着满心的敬意与感动,引领大家一同领略这位近乎“圣人”的范文正公的非凡风采!
【一、认祖归宗——游子未归春又老】
范仲淹,号希文,祖籍苏州吴县。追溯范氏一族的辉煌历史,在范仲淹之前,尚属默默无闻。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并非一开始就姓范,他曾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姓朱,直到后来才认祖归宗,回归范氏之门。据《宋史·范仲淹传》所载,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品德,为后世所传颂。
范仲淹自幼失怙,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他便随母改姓朱,名说。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范仲淹的命运可谓坎坷。他尚在襁褓之中,便遭遇了父亲范墉的离世。年幼的他,随着母亲谢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家庭,成为了朱文瀚这位读书人的继子。幸运的是,继父朱文瀚待他如亲生,还为他取了一个新名字——朱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范仲淹尚未金榜题名之际,他深信自己乃是朱文瀚之子。然而某日,目睹朱家两位堂兄弟挥金如土、肆意挥霍之状,范仲淹心生不忍,遂上前规劝。不料,这两位堂兄弟却对他嗤之以鼻,轻蔑地嘲讽道:“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财,你又有何资格在此多言?”
范仲淹心生困惑,他不禁自问,难道自己并非姓朱?怀揣着这个疑问,他匆匆返回家中,向母亲寻求答案。在母亲的叙述中,他终于明了,原来自己本姓范。史书记载了这一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