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VCD技术一度风靡全国,正好填补了家庭影像市场的空白。

没想到VCD好像只是昙花一现,没过几年就销声匿迹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源,均在文内显示,仅供参考,请理智阅读!

VCD诞生填补市场空白

1993年,由留美学者姜万勐与孙燕生首创的VCD技术应运而生,填补了当时中国家庭影像市场的空白。

在当时的欧美发达国家,家庭影像主要使用录像带播放,市场成熟完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中国除了港澳台和北上广等大城市外,普通家庭观看影视作品的途径非常有限,租赁录像带的店铺和片源稀缺,价格也很高,家庭影像属于奢侈品。

VCD的问世让家庭影像从昂贵的录像带转移到了成本低廉的光盘上,而VCD本身又由国内企业批量生产,价格实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开始,随着盗版VCD在全国城市流行,VCD市场迅速扩张,1997年市场就已达1000万台。

未申请专利导致市场无序竞争

VCD技术的发明者"万燕"公司,虽然是VCD的最初生产商,但由于当初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投入太多,却没有申请相关技术专利,这直接导致了后续VCD市场的无序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在于,VCD的核心技术实际上都来自国外,任何企业只要掌握了这些公开的技术,便可以生产VCD而不需要取得"万燕"的授权。

这使得国内VCD市场门槛极低,随后大量厂商蜂拥而入,市场迅速饱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序竞争虽然使VCD价格一降再降,但也让所有VCD企业都难以真正做大做强。

他们只能从事VCD的简单组装,对生产条件和技术要求很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最终,"万燕"作为先驱者反而先一步退出了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VD技术优势令VCD失去竞争力

随着科技进步,DVD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及。相比之下,DVD对VCD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DVD的存储容量大约是VCD的7倍,可存储高达17GB的视频数据,影像质量和音质都比VCD有了很大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DVD采用了全新的MPEG-2编解码技术,能够提供更流畅、更逼真的视频播放效果。而VCD使用的MPEG-1编码,对动态画面的渲染能力较差。

再者,DVD播放器内置有解码芯片,能完整读取DVD碟片上编码的音视频数据。而VCD播放的是近乎无损的原始视频数据,需要较大的处理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DVD还支持多声道环绕音响、多角度观影、精细菜单等诸多新功能,用户体验远优于VCD。

面对DVD强大的技术优势,加之自身格式限制,VCD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是DVD在中国正式全面普及的拐点,VCD这一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家庭影像产品,就此走向没落。

在DVD技术普及的过程中,国际影音巨头联手对中国本土企业形成了严重压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主要的便是"DVD6C联盟"。

6C联盟由飞利浦、索尼、东芝、松下等6家跨国公司组成,他们掌握着DVD核心专利和解码技术。

联盟规定,任何企业要生产DVD播放器和刻录机,都必须从6C公司处获得技术授权,并缴纳每台3-10美元不等的专利费。

这无疑给中国本土DVD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6C企业自身品牌的DVD产品则可以免费使用这些专利技术。在如此专利费和技术授权的压力下,国内DVD企业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6C联盟对于低端市场的影视碟片产品存在严格管控,规避了无序竞争,维护了利润空间。但国内厂商由于缺乏核心专利,在中低端市场节节败退。

面对国际巨头的联盟压境,中国本土影音企业能做的只有被动跟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个DVD产业链上,国内企业处于相当被动和不利地位,很难与国际巨头抗衡。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方面的薄弱状况。

巨头垄断扼杀中国家庭影像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VD时代,国际影音巨头的垄断地位进一步扼杀了中国家庭影像市场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对DVD播放器和刻录机严格的专利费征收,导致国产品牌在成本方面处于巨大劣势。

6C联盟还会对未经授权的产品实施专利诉讼打击,迫使很多中小企业被动退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6C联盟对于DVD影碟的生产、发行进行垄断控制。需向6C公司缴纳版税,并且只有极少部分获批企业才能生产。

大量民间家庭影像工作室和个体作坊难以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6C联盟还控制了DVD产业链上下游的编解码芯片、光盘射频器件等核心环节,形成了对中国企业的全方位封锁。

在如此巨头垄断的压迫之下,中国本土企业难以在正规渠道获得基本技术支持,在整个DVD产业链上被边缘化。

大量民间影像创作者和小作坊被迫陷入非法地下运作的窘境。

可以说,国际巨头通过垄断和严苛的专利费征收,完全扼杀了中国家庭影像市场的成长空间,也让广大普通民众在获取影音娱乐方面捉襟见肘。

因祸得福迎来互联网时代家庭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DVD时代遭受国际巨头的严重打压,但这也促使中国家庭影像产业被迫开启了自主创新之路,为未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一方面,由于无法进入正规DVD市场,大量民间影像工作者和小作坊转战网络视频领域,掀起了一股独立制作的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在网络上传播自制影视作品,尝试新的创作模式和赚钱方式,为后来的网络视频行业探索了道路。

另一方面,被诸多专利障碍困扰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了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自主研发视频解码芯片、编解码器等关键技术,并在后来的互联网视频时代中渐显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面临封锁和独立生存的压力,激发了中国影视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

大量创新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孕育成长,为未来视频网站、在线视频等新兴业态做好了基础。

所以,尽管在DVD时代饱受门外不由人的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正是这一段阵痛期积累了创新力量,让中国家庭影像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嬗变出崭新的生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视频强国。

这是一个因祸得福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