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张润晨

编辑 t

引言

“澳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句话,曾经是英国殖民帝国的真实写照。

但是在今天,这一切早已成为了过往云烟,英国的殖民帝国在二战后已然崩盘。而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也就此烟消云散。但是英国并非逆来顺受之国,英国人也并非没有尝试过争取。只是在战后,英国的一切努力,终以失败而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梦碎地中海

二战期间,英国一度是承受德国火力最多的国家之一。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英国政府没有余力思考,战后格局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因此英国对战后格局的思考,相较于美国而言要更晚一些。事实上,英国正是在美国的提醒之下,才开始于1941年正式思考这个问题。

而当时的英国政府和丘吉尔,其实并没有看清楚战后的“大势所趋”。根据这些英伦绅士们的构想,未来西欧的主导权应当属于英国,而英国也不会加入美国的阵营。而是处于美国和苏联中间的阵营,从而维持英美苏三国的“均势”。

英国原本只是想要在欧洲引入美国来制衡苏联,但是却不希望美国来主导欧洲事务。英国对战后的构想可以简称为“四大国计划”,其中四大国分别是美英苏中,法国不被包含在其中。这一点与美国的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构想,在底层逻辑上是类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英国对于整个地中海有着自己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完全控制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区,还要求意大利必须被完全解除武装,以至于不会对英国的地中海主导权产生威胁,苏联更是不被允许进入地中海。

因此,英国在地中海和北非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坚定的维持着自己在地中海的影响力和战局。当美国意识到英国的坚定以及其对地中海的看重之后,美国其实也意识到了已经无法只是通过谈判来说服英国了。

因此美国采取了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做法,那就是直接在地中海与英国展开“公开竞争”。美国开始单方面的在北非以及欧洲发动攻势,美国的国力毕竟摆在这里,当美国开始加大对地中海的军事投入之后,美国的影响力很快就赶超了英国。

具体表现如下,美国通过军事威压,逼迫维希法国的达尔朗海军上将倒向美国,兵不血刃的夺下了整个法属北非。而美国支持的达尔朗有足够的资格和受英国支持的自由法国分庭抗礼,如果不是达尔朗遇刺,未来自由法国的领导人究竟是不是戴高乐真不好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尔朗虽然遇刺,但是美国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的,破坏了英国对地中海渴望的主导权。另一方面,美国登陆了西西里岛,强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将墨索里尼革职,并且倒向盟军。当意大利的身份是一个“盟友”的时候,英国也就没有理由对其“解除武装”了。

对于斯大林而言,英国长期敌视苏联,并且渴望封锁苏联,美国反倒是一个更加合适的合作对象。因此在1943年,同盟国内部形成了美苏联合遏制英国的局面。英国的地中海愿景;落空了,英国也意识到了自己没有资格主导战后格局的构建。

二、殖民地博弈

如果说对战后地中海格局的构建,只能说是英国试图为自己在战后争取更多的利益,那么英国的非洲殖民地,就是英国的“国本”了。英国想要维持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因此英国必须保有自己的殖民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战后的美国,是希望能够取代英国的国际地位的,取代这种地位的方式有很多种,而罗斯福和美国国务卿赫尔选择了从经济层面上彻底瓦解英国。而“民族自决”,就是美国尝试在经济层面上瓦解英国的一种手段。

罗斯福只要有机会,就会尝试说服丘吉尔允许殖民地民族自决。在《大西洋宪章》中,美国不顾英国的反对,执意在其中增加了有关民族自决的内容。而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民族自决是一种“政治正确”,这也是未来英国殖民地国家反抗英国的思想武器。

但是在二战期间,美英所面对的首要共同问题,是轴心国而非英国的殖民帝国。出于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况,美国在和英国的政治博弈中始终处于下风,因为美国无法强迫英国自我解除殖民帝国,也不能将英国逼得太紧,所以面对英国的强硬,美国只能优先屈从于先结束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英美之间就殖民地问题的矛盾开始愈发尖锐。而战后英国的首任政府是工党艾德礼政府,工党有着极强的社会民主主义色彩,因此对于殖民地的态度相对开明。而为了避免英国卷入印度内战,英国最终允许印度独立,这极大地缓和了英美之间的矛盾。

然而,英国允许印度独立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并非英国有意配合美国搭建战后的新格局。这也使得英美终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对立,而这种对立的集中爆发就是苏伊士运河危机。在运河危机中,英美双方几乎彻底撕破了脸。

英国希望美国作为盟友,能够帮助英国维持对运河的控制权。但是美国出于现实考量,担心支持英国将会彻底把埃及逼向苏联,因此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于是英国在瞒着美国的情况下,主动联合了法国和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森豪威尔在战争爆发后暴跳如雷,在他打给英国首相艾登的电话中,他怒吼道:“安东尼,你是不是疯了?你竟然敢欺骗我?”

战争期间,艾森豪威尔拒绝向英国提供石油支援,拒绝帮助英国解决英镑危机。这最终迫使英国主动退出了苏伊士运河危机,英国就此意识到,自己的殖民帝国崩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了,苏伊士运河危机也是英国殖民政策的一个转折点。

三、被欧洲遗弃的“孤儿”

在英国不遗余力的维持自己庞大殖民帝国的同时,法国选择顺应时代潮流,允许殖民地“民族自决”。戴高乐将军二次执政之后,第一时间便中止了阿尔及利亚战争,允许非洲殖民地独立。而戴高乐将军的做法,反倒帮助法国在西非维持住了自身的影响力,可谓功在千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法国主导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也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先是欧洲煤钢联营,紧接着又是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欧共体是欧洲国家向和解迈出的一大步,欧洲渐渐的成为了除美苏之外的“第三大阵营”。

而英国一直以来对欧洲一体化始终持怀疑态度,欧洲一体化同时也是不符合英国国家利益的。英国原本是希望依托原有的殖民帝国,打造自己的经济体系,也就是“英联邦”。但是英联邦却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其太松散了,而南非退出英联邦更是宣告这一计划的破产。

英国本身的经济体系有着极强的寄生性,英国必须依托于一个庞大时常才能生存,因此英国不得不转向欧共体,希望和自己的欧洲老朋友们一起合作。而美国对于英国的这种想法,也予以充分的支持,这是因为美国希望能够提升自己在欧共体内的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共体长期受到戴高乐本人的主导,而戴高乐已经不止一次忤逆美国,其先后宣布撤出北约地中海舰队,反对美国的核政策,反对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态度,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同时,戴高乐也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

在戴高乐看来,英国和美国同为“昂撒国家”,而“昂撒国家”对欧洲并没有按什么好心。英国对于欧共体有着其自己的考量,而这种考量并不符合法国或者说是欧陆国家的利益。因此英国尝试加入欧共体的申请,最终遭到了法国或者说是戴高乐本人的拒绝。

因为英国本身就是出于无奈选择加入欧共体,所以与其让一个心不甘情不愿的英国加入,倒不如一开始就选择拒绝。在戴高乐有生之年,英国始终未能成功加入欧共体。而这次被欧陆国家的“遗弃”,也使得英国彻底意识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就是英国数百年的大陆均势政策,已然破产,一个以欧陆国家联盟为主导的一体化力量,已经在欧洲形成了。英国要么加入,要么接受,要么“退出欧洲”。接受这种现实对于英国而言,必然是充满苦涩的,但是英国只能一次次的申请加入欧共体。

昔日的老大帝国,今天只能求着自己的老对手赏口饭吃,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悲哀。

参考资料

肖德玉.无奈的选择: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原因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9(1):5.

王仕英.肯尼迪政府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原因探析[J].历史教学:下半月, 2007(6):5.

钱宇明.二战期间英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与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 2022(9):97-104.

刘明周,佟玉兰.英美政府在英国非殖民化问题上的博弈[J].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8(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