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个说法在改变。

去年很多专家在热情地谈论:2024年将是一个史诗级的大变局。争论的是谁将主导这个大变局,是中国,还是美国?这种大而化之的结论弥漫着学界,再一次证明了为什么专家会在中国名声扫地,世界经济的秩序没有根本的改变,不用在这些方面太操心。

今年的语境又为之一变,2024将是中国经济突围的关键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多少有了点忧患意识。

的确,我们在新的一年中有太多焦虑的理由,因为2024年真的具有标志性,经济连续盘了几年,不进则退,做不到稳中求进,就有可能会是一个长周期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策的定位是稳中求进,应该很冷静。

可以说,对一些标志性经济现象,如果政策工具有效,不管有多困难,总是会守得云开见日初;反之,如果政策工具失灵,市场不做反应,就基本可以下定义了;因为我们这些年太相信“有为政府”的力量,市场经济实际上已经行政化了,那么,2024年就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对办公室精英的有形之手的严峻考验,这在消费与房地产领域中,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中国经济现在要做的,是准备好背水一战,做出战略选择,不用太在意短期数据。

任何数据都有多重解释,比如消费者价格指数,一、二月同比增长0.7%,相对去年的0.2%,当然是妥妥的光明论;但是,要得出经济已经复苏的结论,反而容易打脸;因为按《报告》3%的计划目标,完全不达预期,基本可以定义今年消费的大格局,完成不了3%的计划目标,除非大通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2024年会不会是一个决胜年,要跨越三个障碍。

第一个是房地产,要努力守住10-12亿平方米销售的大底。

第二个是外贸,争取加入CPTPP。

第二个是债务,是否会走向赤字货币化?

房地产将绝地反击

今年房地产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专家的想象。

去年这个时候马光远还在谈小阳春,说楼市已经触底,理由是政策触底了;马先生的这种对政策的执念并不荒唐,我们这些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已经领教了强大的执行令,政策剑指天下,所向披靡;2019年,恒大要求降价销售,已经感觉到危机的寒气,它的负债率已经太高了,政策下了限跌令; 即便不下限跌令,恒大也难逃劫难;但是,限跌令扭曲了全国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我们今年所面对的就是政策失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季度房地产量价齐跌,这就是政策一旦失灵所要承受的结果。

高盛的统计已经跌出了23%,将继续跌到40%,在2027年完成触底。这等于给中国的房地产盖棺定论了,这个塌陷的过程,就是政策失灵,回归市场真实价格体系的过程。

那么,2024年房地产还能稳住吗?

在某种意义上,政策失灵,回归市场是坏事,也是好事;过去我们讲不破不立,现在讲先立后破,其实市场有它自身的规律,破与不破也不由你;房地产回归真实市场,未尝不是一个向好的信号。我们看到政策有了一个根本的变化,这就是终于向内,对自己开刀了。新的政策规定,凡36个月不能有效去存量的城市,一律禁止土拍。本来房地产的事很简单,既然市场的反映是供过于求,停止或减少土拍是基本的逻辑。但是,中国的房地产是扭曲的,与老外不同,中国的房地产的底层逻辑是土地财政,不是许家印、潘石屹之流,因为地方财政是唯一土地供应者,拥有土地的定价权,这就是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占了房价60%的比重,决定中国楼市供应端与价格的是地主财政,不是开发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供过于求,各地方一年三轮,却土拍不止?

而且不管风吹雨打,价格一直在上升,今年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是无以复加的,真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一旦失去了土地出让金的支持,全国各地方全体破门,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幸免;土地出让金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50%左右,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8万多亿,2023年跌至5万多亿,可想各地方财政的压力有多大。

相信2024年楼市有机会触底,而不是高盛所预测的2027年。

从今年房地产政策的内容看,一是开始减少供应端,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未来楼市的供求逻辑终于转变了;二是所有出台的新政策,包括杭州已经取消所有限制、区别商品房与保障房、以旧换新、降低5年期贷款利率等等,都有一个共同指向:支持政府性在跌幅超过30%时,做一定的收购,是以负债来阻击价格下跌的趋势,这将是有效的。

房地产的2024,悲观中的绝地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贸突围是中国经济的最优选

中国经济之所以出现产能过剩,直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俄乌冲突本质上中国已经卷入,和平红利结束了,这对中国来说,完全是一个时代的转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靠内生力,很大程度上受益国际贸易,可以说是穷小子进城,成了全球重量级的大佬,这是中国人的厉害之外,也说明国际环境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命门。

中国的GDP在改革开放以前的1977年为3250亿元,2022年超过120万亿,这时我们说,世界不能没有中国,就一定要补充上一句,中国更不能没有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入WTO之后,将中国纳入国际秩序,融入世界市场,这是中国经济革命性发展的历史年轮,不承认它,像张维为那样说是中国模式引领了世界经济,那就是鸵鸟。

中国完全是在现在的国际秩序中,成就了世界工厂,形成了以世界市场为依托的巨大产能;根本不存在另建国际秩序的问题,也不存在孤立的内循环,华为完全依靠内循环,也一样走不下去;在全球无数细分的序中,不管中国的工业体系多完备,也只能是全球产业链上彼此共生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融入全球化。

问题的严重性又在于,中国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正如付莹女士所言,本世纪初,陷入中美对抗的格局,将影响中国整整一个世纪。也就是说,本质上中美关系不可能修复,不存在真正意义的谈判,每一轮谈判下来,都是在增加更多的战略压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不是说,中美关系定格了中国出口与外贸的格局?

现在中国努力从两个方向突围,一是多元化的选择,扩张与非洲、俄罗斯、东南亚、一带一路意义上的贸易问题,这肯定不是最优选,也消化不了中国巨大的产能;另一个选择是申请加入CPTPP,商务部的表态是很全面研究了CPTPP的2300多条款,很有信心,将全面达到条款要求。

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正如一种流行的说法:原来是我们把门从里面锁上,自己想开门门就开了,现在是人家把门从外面锁上了。布林肯一心想把中国挤出餐桌,“你不在餐桌上就在菜单里”,CPTPP接受了WTO的经验,条款也明确地针对中国的体制机制;这将是难以跨越的障碍。会议已经明确地定位:体制机制不变,那么,意味着后WTO时代没过去,加入CPTPP将是小概率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的变局在化债

今年最令人不安的一件事,就是央行也耐不住寂寞,开始入场买国债了。

专家们努力想说明,不要紧张,国债是向社会借钱,不增加货币总量,不会引起通胀;这种解释是无力的。

央行是什么机构,它是印钞机构;既然是向全社会借钱,又有央行什么事?如果国债利息足够高,又有政府信用背书,应该对银行137万巨大的个人存款有诱惑;是什么情况需要央行也跑来凑热闹?

央行的参与说到底,就是在加印钞票;是对地方还债没有信心,最终烂在社会上不可以,烂在央行不是问题,实际上,目前发行的部分国债已经定调了地方不用还,那当然要交给央行了。

化债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现在企业在修复利润表与负债表,而房地产的塌陷决定了相当长的周期内,地方债务的扩张都是必然的,未来要解决的还是经济的内生力,有了经济高增长的背景,债务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一定是很特别的一年,经历了疫情时代的震荡,很多根深蒂固的矛盾在2024年交汇了,都顶到了天花板,盘了又盘,是向上突破,还是向下破位?房地产、外贸与化债都具有左右乾坤的量级。

这三个方面处理得好,展示出了大国的智慧,那就是一定唱响了中国经济的光明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