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年轻人的胃“未老先衰”:嗳气、打嗝、反流,压力一大,胃病就犯了。“我还这么年轻,胃怎么就萎缩了?”不少萎缩性胃炎患者十分疑惑。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主因,平常没有症状需要治疗吗?慢性萎缩性胃炎还可以逆转吗?又会不会发展成胃癌?

1、胆汁反流持续加重,要当心慢性萎缩性胃炎

30岁的小张(化名)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忙,吃饭很不规律,晚上吃得多,早上没胃口,稍微多吃一点还会反流,平常嗳气、打嗝也越发明显。在家人的建议下,她前往医院做了胃镜检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消化科主任赵君宁告诉记者,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一个疾病,又细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般来说,萎缩性胃炎在年轻人中发病率并太高。但临床上我们发现,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反流的患者,如果反流持续加重,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时间会提前。”此外,如果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相关因素,随着时间延长,炎症加重,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年龄也会大大提前。

“30岁的年纪60岁的胃”如今不少年轻人备受胃病困扰。很多人疑问,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不是意味着自己的胃变小了?赵主任表示,萎缩性胃炎并不是字面上的胃腔缩小了,实际上指的是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减少了,从而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根据萎缩程度的不同阶段,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对于年轻患者来说,不用过于担心,多数处于轻度阶段,一般1-3年之内定期进行内镜随访,并结合自身的生活方式,比如避免熬夜、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他建议道。

2、年轻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尽早根治

据了解,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并不典型,最常见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胆汁反流、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及饮酒、吸烟、精神焦虑等因素也会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

赵主任提醒,大家体检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尤其是在还没有发生明确的萎缩、肠化时,一定要尽早行根治治疗。“年轻时就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且不复发,也就是尽量不让40岁以上还带菌,那么以后胃发生萎缩、肠化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远期获益是很大的。”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专家强调,一定要注意所谓“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感染人群,他们根治后不复发,也相当于在家庭中控制了一个重要传染源。

“目前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一定的疗程,主要有4联疗法和高剂量的二联疗法。”赵君宁指出,服用这些药物,对于高龄人群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咨询专科医生进一步判断,综合利弊进行必要的治疗。但他强调,对于年轻患者还是建议尽早根治。

3、报告显示:C2变C1,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逆转吗?

在胃镜检查报告上,一般慢性萎缩性胃炎后会标注C1、C2、C3、O1、O2、O3,不同型别代表萎缩性胃炎的不同类型以及胃黏膜萎缩范围、程度等,这也是不少患者十分关注的点。有网友就欣喜地分享道:“5年胃病,今年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从c2恢复到c1了。”在留言区,她还热心分享自己的养胃“秘诀”:不要吃太饱,细嚼慢咽,少坐多动。

赵君宁主任介绍,根据慢性胃炎的诊疗指南,要求内镜医生对患者的镜下胃黏膜萎缩范围情况做基本评估。“但需要提醒的是,报告只是胃黏膜表象的一个初步判断,最终的萎缩程度还需要病理活检的精准诊断。”他强调,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通过积极治疗,更应该关注的是胃黏膜的萎缩不再进展。“如果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意味着胃黏膜上的固有腺体减少,一般很难得到完全恢复的。”

4、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后期会发展为胃癌吗?

75岁的胡大爷(化名)在10年前确诊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后他谨遵医嘱,每两年复查一次。前不久,他在胃镜检查中发现,胃角炎症加重,经内镜精查发现病变黏膜腺管结构紊乱。活检提示,存在中度肠化、中度不典型增生。接诊的赵君宁主任建议,尽早将胃角“病灶”在内镜下剥离切除,提早干预,以防病变进一步发展。经过患者和家属的同意,手术顺利施行,术后病变组织病理为黏膜内癌,未见黏膜下层浸润。

“患者前段时间来复查,恢复良好,复查内镜,手术部位及周边黏膜正常。”赵主任告诉记者, 一般来说,萎缩性胃炎及肠化发展到胃癌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演进过程,自然的癌变率1%不到。但老年人患有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癌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他强调,虽然我们还无法逆转萎缩性胃炎发展的自然进程,但可以通过很多手段进行预防及干预,以降低癌症的病死率。

饮食生活无规律,无节制,会让体内寒湿之气淤积,体内寒气的增加让胆汁减少,出现逆行入胃,胆汁中的胆盐与胃酸作用对胃黏膜屏障产生破坏,形成胃不适的,食物会停留时间过久,加多些肠胃的负担,胆汁流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问题,胆汁减少,食物中的脂肪不能充分消化,出现大便不成形有油腻的东西排出等,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胆汁和毒素是肝分泌和分离出来的,通过胆囊收缩排出体外,胆不好,就会使得部分胆汁和毒素滞留肝内,影响肝的正常代谢,继而导致肝的局部损伤,短期是感觉不到的,其会自行修复,根源在胆,胆调养好了,肝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这些久而久之就感觉越来越差,烦恼越来越多,这仅仅是表面想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最为重要的,否则舍本逐末又有什么意思呢。到时候受伤的只能是自己吃亏,知道了很多症状来源于胆囊不适,就不要在继续我行我素不注意饮食节制,该节制的还是要节制,生活方式该调整的还是要调整比较好,注意饮食调整的同时还要及时通过适当的方式 把胆囊调整过来,这个方式很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闲来无事到苏北附近农田挖点紫花苦菜,做点汤,放点红糖调一调,原产地连云港灌南,叶子背面有白色絮状物,改掉经常熬夜,暴饮暴食的陈规陋习,胆囊好了,这些症状也会自然修复过来的。

“目前来说,一级预防是生活方式的预防,二级预防是早期干预,三级预防是中晚期肿瘤的治疗。”赵君宁说,“二级预防主要针对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治疗,包括药物、生活方式治疗以及微创手术干预、筛查随访等。”他建议,轻度萎缩性胃炎患者,两三年左右复查一次;中重度患者一年左右检查一次,重度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随访时间3-6个月,如果发生变化尽早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