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广东汕头澄海的一位阿姨

在“村晚”上演唱了一首歌

不少网友表示

要被阿姨这首“魔性”英文歌“洗脑”了

视频中阿姨开口“脆”的潮式英语

以及自信松弛的台风

收获了众多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媒体报道,这位阿姨还拥有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平时会分享她的“英语歌日常”。

社交媒体时代,人出名的方式有无数种,这位阿姨以一种清新脱俗的方式在网络上走红。

她相貌平平,会唱英文歌,若只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她肯定很难脱颖而出,毕竟普通人太多,而会唱英文歌的人也不在少数。

可两个特点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有了故事性,她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如何爱上唱英文歌的,有没有花时间学英语?

很多人对此很好奇,答案或许不重要,因为光在手机上看她唱歌,粉丝们可能就已经有了答案——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灵魂,人们关注她不是因为喜欢听英文歌,而是因为她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她没开口唱歌,光看她的样貌,你会产生怎样的想象?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她就是我们日常经常能看到的那种女性,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或许是一位母亲,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操着本地口音,不出意外的话偶尔会和邻居们一起跳广场舞;可能是一个生活无忧的中年人,儿女已经长大,处在感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人生阶段。

第一眼看到某个人,会对这个人的说话方式,甚至她的观念和习俗,形成大致的认知。

这是很多人的生活经验,多数时候都能奏效,但也有“意外”的情况。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与世界没有距离,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大家听的歌、跳的舞,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

中国人唱英文歌,外国人唱中国歌,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是过去这主要是年轻人的专利,如今慢慢发生了变化,不分年龄,无论来路,似乎在审美上逐渐有了共同语言,于是,“以貌取人”、以刻板印象取人很容易失算,表面上平平无奇的人,有时可能就是让你大吃一惊的“大神”。

开口唱歌,而且唱的是英文歌,当她的歌声传出,一种反差感扑面而来。“这位阿姨有意思”“真是一个有趣的人”,很多人被触动,惊异于她的活力和气质。

她可能不需要通过唱歌,通过成为网红来谋生,而纯粹只是因为喜欢。可以想象,她能把英文歌唱这么好,过去肯定花了不少时间去练习,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关心这位阿姨来自潮汕地区,于是联想到这个地区与外界互动的历史与今天,想到过去很多潮汕人下南洋,想起今天潮汕英歌舞走向世界。有意思的是,如今潮汕英歌舞也很有时尚范,开始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并且深受年轻人喜欢。

去年,由南方+推出的“潮魂英歌”音画长卷MV中,英歌舞领队“时迁”挥动手中的英歌槌,迎面与之Battle的,是法国街舞大神卡卡,它融合Hiphop和Breaking的街舞步法,一招一式毫无违和感。

如此的文化互动,诠释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经典论断,也再次证明了,潮汕英歌舞已经被更多人所知道,民族文化正在走出国门。

潮汕阿姨唱英文歌,呈现了类似的文化气质。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什么歌不重要,审美也很难说有高下之分,但当中年阿姨打破了你的固有印象,就呈现出让人惊艳的反差感;当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无缝交融,而且发现两种气质很搭的时候,那种体验肯定是稀奇,注定是吸引人的。

人们喜欢这位潮汕阿姨,是看到了她的生活态度,并从她身上发觉到了时代的细微变化。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却有着广阔的故事背景,正是许多这样普通而迥异的个体,构成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故事,物质进步之后,必然要追求精神富足,社会发展之后,个体必然也要伸展自我,而社会也更加包容,价值更加多元。

对于多样性的文化和差异化的个体,可以用平常心甚至赞许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互动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就是文明进步的过程。

News

来源 | 南方都市报

编辑 | 张源

校对 | 肖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