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云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关期、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后发赶超的奋斗期,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是我省一以贯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重要指示要求的实践成果,也是云南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打造综合优势的重要途径。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壮大“三大经济”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思路和方法,统筹抓好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并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加快构建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省各级搬迁安置部门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工作目标,借助水利水电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优势,布局项目资金跨界合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我省发展壮大“三大经济”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建设“美丽家园”

  促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丽市勐秀乡南京里村芒岗村民小组坐落于著名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创作地,因20世纪修建保山北庙水库,该村民小组于1964年从保山市搬迁至此,为整体搬迁的移民村。

随着我国口岸经济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瑞丽市搬迁安置办公室聚焦移民安置区乡村振兴,依托好山好水资源优势,将红光、芒岗2个重点移民村融入乡村旅游、特色美食、教育实践、农耕体验等文化元素,精心培育旅游产品,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致富路,促进了口岸经济发展。

2017年1月,芒岗“美丽家园·幸福山村”移民新村开工建设,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000余万元,并先后实施移民避险解困危房改造、美丽家园建设、村容村貌改造、移民后期扶持直接补贴、移民生产技能培训等工作。

项目引进水漾山林餐饮民宿、边寨溪谷采摘种植园、乡村书院和百香果种植企业,成立了生态农业、稻花鱼养殖发展的专业合作社,有效增加了芒岗村民收入,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自然生态+旅游开发+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叠加效应。

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善了移民村组的居住环境,既有利于提升移民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有利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更有利于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实现。

同样因修建北庙水库而搬迁到瑞丽的红光村民小组地处勐卯街道,与芒岗村毗邻而居。

搬迁之初,红光村人均耕地较少,村民收入基本靠种植蔬菜和外出打工。2017年,红光村成立了瑞丽市首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以“项目+合作社”模式带动乡村旅游,90%的村民入股。

通过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整体规划,红光村凤凰谷乡村旅游项目以“打造瑞丽凤凰谷,共筑美丽乡村梦”为主线,实施了村容村貌提升、河道治理、道路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民风民俗建设和乡村旅游文化等工程。

而今,红光村已成为瑞丽市展示新时期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张名片。2023年,该村集体收入达150万元,周边农家乐热闹非凡,村民在项目推动下积极努力,经济收入有了保障和提高。

瑞丽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张敏介绍,通过口岸建设契机,瑞丽市搬迁安置工作改变了以往“撒胡椒面”的项目扶持方式,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以发展移民村组乡村旅游产业为抓手,采取“合作社+项目+企业”的模式,以“整村运营+农文旅融合”为发展思路,精心培育旅游产品。

“十四五”以来,瑞丽市搬迁安置办公室精心谋划申报实施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0个、产业发展项目2个,投入资金5700余万元,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

龙昌村位于芒市风平镇风平村委会芒波村对面320国道旁,因梁河弄另电站建设集中搬迁安置于此,共有200户720名移民。

2010年以来,芒市搬迁安置办公室投入帮扶资金1750万元,在龙昌村实施了农业产业开发、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其中,扶持咖啡套种坚果400亩,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移民600余人。

“以前住的是竹篱笆围起来的木架房,没什么多余收入,只是够吃。搬下来后,房子盖起来了,住得暖,也吃得饱,有了更多收入,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龙昌村村民曹先美说。

2008年,曹先美和村民们从70公里外的江东乡高埂田村委会杏万村民小组搬迁到此,村子紧邻芒市机场,距主城区6公里。如今,曹先美在自家宽敞的小院里开起农家乐,为天南地北的客人烹煮美食。他还重拾年轻时的爱好,缝制阿昌族服饰。

村民董存诗2012年开始种植石斛,去年他家已有8亩基地,年收入也逐渐增加。想起当初人均不足8分的水田和两三千元的年收入,董存诗感慨万千。

目前,龙昌村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加工石斛、坚果和外出务工,全村共种植石斛64亩,每亩每年收入4万元;种植坚果400亩,每亩每年收入0.8万元。

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提高了龙昌村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移民群众收入,龙昌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时的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3万元。

一个又一个移民村庄扎根祖国西南边陲,一批又一批移民群众过上增收致富的幸福新生活,一条又一条产业链为口岸经济腾飞注入强劲活力。

德宏州搬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周益云表示,下一步,将坚定不移围绕加快美丽移民新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和服务口岸经济发展大局,为德宏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转化资源优势

  推动库区建立新兴支柱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江边的山坡上,绿油油的桑树迎风招展,这里是陇川县勐约乡营盘村委会门帕村小组,一个景颇村寨,大(一)型水利水电工程龙江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区。得益于独特的地势条件和土地资源,陇川县紧紧抓住资源经济发展新机遇,带领移民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

搬迁初期,移民群众依靠种植甘蔗维持生计,但门帕村可耕种的土地都是山坡地,种植甘蔗成本高、产量小、收益低,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为帮助移民群众发展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7年,陇川县搬迁安置办公室争取到省、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帮助门帕村建设团坡蚕桑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发展蚕桑产业。

“种桑养蚕让我们得到了实惠,去年我家2个劳动力参与种桑养蚕,收入6万余元。今年我们计划扩大规模,朝着10万元目标努力。”说起当下的收入和生活,村民田应福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为帮助移民群众发展产业,陇川县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引进蚕桑龙头企业德宏正信实业公司在门帕村小组建设桑蚕共育基地,基地2018年投产,现有桑园305亩,16户蚕农参与管桑养蚕,户均收益8万元以上。

“基地刚开始种植,就得到州、县搬迁安置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效解决了产业园区道路、蚕桑地灌溉用水等问题,产业结构也及时得到了调整。2023年,勐约乡蚕桑产业总产值700余万元。”勐约乡副乡长孔因崩告诉记者,现在移民群众管桑养蚕,每年只要忙活六七个月,收入比种植甘蔗要多近一倍。

昔日山陡地瘦又缺水的团坡基地几乎一夜成名,在搬迁安置部门帮助下,周边许多移民群众树立起信心,走上管桑养蚕的致富道路,撬动蚕桑成为陇川县新兴支柱产业。

陇川县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寸守良说:“近年来,在省、州两级搬迁安置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积极落实移民搬迁后期扶持政策,通过移民直补、美丽家园建设、产业扶持、贴息贷款等措施,积极带领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帮助移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凤庆县在全面完成国家重点工程小湾水电站施工区和库区移民群众稳定搬迁安置的基础上,突出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两个重点,发掘澜沧江凤庆段资源优势,并转化为项目优势,带领移民群众激活发展动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产业效益、改善人居环境,保证移民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为帮助小湾水电站库区和安置区移民群众发展致富,2014年4月,凤庆县小湾杰鸿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主要从事工程项目承包施工、物业服务、农村电商、生态茶叶、有机蔬菜、经济林木和特色水果种植管理工作及生态黄牛、土鸡饲养。

2014年以来,合作社按照特色化、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理念,种植茶叶、芒果、坚果等特色经济林果1200余亩,建成蔬菜大棚10个、蔬菜基地80余亩,建成养牛场1个、鱼塘1个、泥鳅养殖池塘5个,水环保中心珍稀植物园初步成型。

凤庆县小湾杰鸿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建强介绍,合作社成立10年来,累计使用农民工30万人次,其中移民群众25万人次,解决了小湾库区和安置区周边一大批移民群众的生活来源。移民群众变成上班族,成为新时代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工人,人均务工收入增加3万余元,从以前的“带着干”变为积极参与“主动干”。

自2008年小湾水电站274户1086名移民搬迁进点,凤庆县以大兴温泉度假村项目为抓手,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温泉资源开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房屋、土地、资产资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移民户”发展模式,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庭院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各行各业兴起,改变了农业单打一的局面。

同时,村民可从中获得就业机会,也可返乡创业提高收入,增强了移民发展产业链的信心,实现移民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同时,开展代收代储、产品代销、原料加工、农资配送、农机作业等生产性服务,为村民增加收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移民业态产业链。

凤庆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张金全说:“在不断强化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产业建设,主动融入县城产业发展大局,在产业补链、延链上做足文章,组织实施了一批以原有产业提质增效、移民住房屋顶分布式光伏、滇红茶核心原料基地补短板为重点的产业项目,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产业互联互通

  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县爱华镇永胜村地处爱华镇东边下坝田自然村属山区,有大朝山水电站移民集中安置点瓦窑新村组、上坝田组,漫湾水电站移民集中安置点瓦房新村组、下坝田组,共有移民182户739人。

2022年以来,永胜村老虎箐片区共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个、移民新村建设项目2个、公共设施1个,共完成投资1514.36万元,完成57户移民住房提升改造工作,完成瓦窑新村组、上下坝田组村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工程,完成老虎箐片区光伏进场路建设1.5公里。

“从2000年搬迁至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这离不开各级搬迁安置部门的帮助。目前,我们村民通过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人均收入已达1.6万元。”永胜村瓦窑新村组移民专职副支书李太华回忆道。

搬迁前,贫瘠的土地难以维持生计,崎岖的道路让村里人难以外出务工,更无法让孩子到外地上学。如今,村庄干净整洁,村民依靠坚果、蔬菜等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提高收入,又可外出务工,家家户户有了积蓄,几乎都盖了新房,买了新车,孩子外出上好的学校也不再是梦。

永胜村整合云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华能漫湾电厂、云县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建资源,组建爱华镇老虎箐片区光伏产业党建联合体,同时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由华能漫湾电厂、华能澜沧江新能源公司无偿将光伏板下土地提供给永胜村经济联合社二次使用。

永胜村经济联合社将土地入股云县信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上有光伏、下有产业、村有收益”的产业发展态势,实现区域产业互联、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2年以来,党建联合体通过种植金银花、滇黄精、小白及等中药材120亩,按照每亩100元保底收益计算,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

永胜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创造增收途径,建立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双绑”机制,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利益联结,增加移民群众土地出租、就地就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村级集体经济“四笔收入”。

目前,永胜村移民群众光伏土地租金为每亩每年848元,群众就地务工收入为每天120元,可增加移民群众收入每年0.42万元,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局面。

云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李健介绍,云县共有水利水电移民集中安置点20个,核定移民搬迁后期扶持人口6978人。2006年以来,云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共实施移民搬迁后期扶持项目253个,总投资1.78亿元,主要以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包括道路建设、饮水项目、产业项目。

近年来,云县搬迁安置办公室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牢固树立移民搬迁后期扶持工作理念,着重解决水库移民搬迁安置点生态宜居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在大朝山水电站移民集中安置点瓦窑新村实施“美丽家园”项目1个,投资256万元。

同时,积极挖掘资源,以“党建+光伏+集体经济+产业”模式,带动移民群众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板下土地资源经济,进一步提高移民群众收入,已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

发展特色农业

  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地处澜沧江畔,是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移民比较集中的乡镇之一,全乡共有移民255户954人。

近年来,临翔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筑牢群众增收基础。以此为契机,马台乡依托“立体气候显著,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区”这一特点,把产业振兴作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稳定的根本措施,探索发展甜笋、咖啡、坚果等“短平快”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发展甜笋产业,全力推进产业进村、扶持到户,实现移民持续稳定增收。

马台乡引进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团队、临沧市林业科学院人才资源,联合开展甜龙竹栽培技术培训,为甜笋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打造了1个万亩甜龙竹试验示范基地、1个甜龙竹高效培育示范园,同时组建竹笋专业合作社2个,为种植户提供规划引导、技术指导、动员种植、政策帮扶等。

目前,马台乡沿江唐家村、马台村、琅琊村、平掌村新建成3000亩高标准甜笋基地,并对现有7000亩甜笋基地进行提质增效,配套安装滴灌设备、灌溉水窖,同步建设沿江产业路等基础设施。同时,积极申报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发展项目,投资500万元建设100亩竹笋种植示范基地和冷库1座,有效带动博尚镇、圈内乡、平村乡澜沧江一带竹笋产业发展。

马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邓怡然介绍,全乡发展竹笋产业,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离不开搬迁安置部门的帮助与支持。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人才+基地+农户”模式,马台乡共建成竹林面积1.6万亩,2023年鲜笋产量达2400吨,总产值约5000万元,惠及400余户农户(其中移民户255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

围绕“一根竹笋吃干榨尽”的发展理念,马台乡通过移民搬迁项目支持,现已建成唐家村竹笋加工厂,并引进农业公司进行运营,收购鲜食竹笋,运用冷链技术将鲜笋销往北京、上海等地。下一步,该乡将启动产品加工线,生产各类笋类食品,打通竹笋全产业链,有力助推甜笋产业发展,每年将带来16.5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临翔区搬迁安置办公室高度重视移民产业发展,持续为移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排忧解难,将马台乡甜笋产业建设项目列入2024年重点项目。”临翔区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徐德胜介绍。

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已通过临沧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审核批复,总投资3715.36万元,主要规划建设800亩示范基地、竹笋产业发展示范园,新建冷库2座、竹炭加工厂1个等。项目建成后,直接辐射沿江片区甜竹笋产业,项目直接受益人数7105户28420人,其中受益移民1054户5270人。

铆足干劲加油干,积势蓄能攀新高。我省搬迁安置部门通过瞄准目标、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把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作为推动全省移民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为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发展,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新思路,成为发展新引擎。

本报记者 方向萍

通讯员 王广旭 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