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是最愚昧的人?在过去,我们都认为,知识越少越愚昧,一个人的愚昧程度和他掌握知识的量成反比。

然而,在如今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谁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愚昧”的人呢?

不是那些缺乏基本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一知半解、对互联网知识病毒毫无抵抗力,却又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消毒的人。他们在信息的洪流中随波逐流,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迷惑,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愚昧”的代表。

一、谁是世界上最“愚昧”的人?

一、谁是世界上最“愚昧”的人?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美国,许多父母选择不为孩子接种疫苗,这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最初,这一现象可追溯到1998年。当时,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引发广泛关注的文章,作者是韦克菲尔德。该文章指出,接种麻腮风疫苗(即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的混合疫苗)可能会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
这一结论引起了众多家长的恐慌。然而,不久后科学家们便发现了该研究存在严重缺陷,其结论并不可靠。六年后的2004年,《柳叶刀》正式撤回了这篇论文,韦克菲尔德本人也公开道歉并承认错误,甚至因此被英国吊销了行医资格。
自此,关于疫苗危害的谣言逐渐平息。科学界和政府纷纷发表声明,强调疫苗的安全性及其对儿童健康的重要性,呼吁公众积极为孩子接种疫苗。
麻疹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儿童中极易传播。其传染性极强,甚至超过非典四倍。感染后,孩子可能面临诸多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如肺炎、脑炎,尤其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一旦患病几乎无法治愈。
然而,这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麻腮风疫苗的接种率从92%跌落到不足80%。麻疹病例从1998年的56例,增加到2008年的1348例,而且这一年有2个孩子因此死亡。
这个问题并非局限于小范围,实际上,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观察那些全世界著名的穷国,如卢旺达、斯里兰卡等,几乎每个人都接种了麻疹疫苗。然而,在像美国、法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疫苗的接种率却相对较低。
而这些带头抵制疫苗的家长中,不是那些文化水平低、没接受过太多教育的小镇、乡村的家长,反而是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家长。
为什么?是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拥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此具备了一定的对抗和质疑的底气。然而,这种底气往往源于他们对某些事物的一知半解,导致他们可能过于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实际上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

19世纪初,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到美国转了一圈回来说:“每个美国人都只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看起来不错,人人平等,但是这种意义上的人人平等,也很容易被当成是人人的知识水平相等。大家平等,你对我也对。

然而,社会分工,实质上便是专业知识的精细化分配。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人都有其擅长的领域,通过市场的桥梁,我们彼此提供服务和交换知识。而这一切的顺畅运作,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默契——对专业权威的尊重与信任。

走进医院,我们信赖医生的诊断与建议;登上飞机,我们放心地将生命托付给飞行员和航空公司;在超市购物,我们信任所选购的商品都经过严格的品质检验。在现代社会,若我们无视这些专业权威,实际上将无法顺利生存。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权威出了问题。更为棘手的是,即便假权威被揭穿,整个社会也难以彻底清除其留下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每个人都有权自诩为权威,或至少在表面上表现出权威的形象,这使得社会中的权威变得难以分辨。虽然这种变化确实促进了某种程度的平等,但同时也使得真假难辨、混淆视听的情况变得难以避免。

因此,这个世界上谁是最“愚昧”的人?可以说,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一知半解、有一点知识,足够感染到这些互联网知识病毒,但是又没有足够的知识可以消毒的人。

在当今,互联网的发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对于缺乏足够辨别能力的人来说,很容易陷入误区。这些人往往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只有一知半解,却自信满满地将其作为真理来传播。他们容易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左右,甚至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这种“新型愚昧”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态度上,更反映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上。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复杂的问题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是满足于表面的理解和肤浅的认知。他们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这种“新型愚昧”时,社会的理智和判断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二、如何破这种“新型愚昧”?

二、如何破这种“新型愚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