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里有什么?”

唐立梅需要从两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一是作为我国蛟龙号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需要回答学界的科研问题;二是作为科普者,需要回答中小学生和海洋爱好者的的知识问题。不过无论是哪个角度出发,唐立梅都回答得很好。

 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访者供图。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蔚蓝的海水之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和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尤其是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科学界数百年来孜孜探索的所在。在全球范围内,深海中仍蕴含着许多尚待探索研究的谜团,亟待科研工作者来扣问、解答,唐立梅正是其中一员。

作为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海洋地质学家,唐立梅的研究方向是“海洋地质学”,这门学科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被海水覆盖的地球岩石圈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如水圈、生物圈等)的相互作用。

在2013年和2017年,唐立梅先后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到西太平洋深处、并随科研团队抵达南极进行科考,成为首位完成上述两项科考任务、抵达“两极”的中国女科学家。

5月17日,在搜狐主办的2024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唐立梅发表了《我看到了孩子眼里的光》的演讲,回顾了她在科普领域的所见所得。

从小要做科学家

43年前,唐立梅出生在河北蠡县的一个村庄里。小学时期,唐立梅就希望未来成为一个科学家。尽管彼时年纪尚幼、科普读物稀少,但这一幼时的梦想随着唐立梅的成长,逐渐成为现实。

2010年博士毕业后,唐立梅顺利考入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始高强度推进自己的科研工作。入职后不久,唐立梅就奔赴西北印度洋、西太平洋等地科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多项课题研究,内容包含“西太平洋深部地幔过程”“雅浦海沟俯冲年代及岩浆作用”等,并在主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13年,这是唐立梅难以忘却的一年。

在那年9月,唐立梅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到2700多米的西太平洋深处,探测一片富钴结壳矿区的海底矿区资源。唐立梅和队友们随着潜器探访了采薇海山,看到成片的灰白色沉积物落在海底,以及半透明的、粉色的海参,像水晶丝袜一样晶莹剔透的海绵,还有像彼岸花一样的、“一根茎托着一朵花”的化能生物等陆地和浅海难以见到的独特生物。

在海底近10小时的时间里,唐立梅和队友完美完成了自己的观察、探测和取样研究工作,带回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冷水珊瑚、海葵、海胆、海绵、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11种生物样品。

2017年11月,唐立梅迎来了科研生涯的第二件“大事”。她参与了为期165天的中国第三十四次南极科考。这使得她成为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中国女科学家。

期待更多年轻科学家的到来

在自身科研工作之外,唐立梅还将自身的经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致力于为少年儿童做科普。

“我有大量的时间在做科普工作,最终还是因为我看到了孩子眼里的光。”5月17日,唐立梅说到:“每次我去做去分享的时候,他们都会来找我签名合影,就像崇拜明星一样,觉得特别的有价值感,实实在在影响了一些人,有些人听完我的讲座就是报考了这种海洋类的大学。”

唐立梅每年都会到云南等地,为那边的少数民族居民,以及一些留守儿童、孤儿科普海洋知识。在那里,有许多少数民族女童班的女学生前来听课,这让唐立梅很有感触。

“在我讲完课之后,她们恋恋不舍地把我送到了校门口,给我写了很多手工的感谢信。有的写的是‘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有的写的是‘我长大了也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唐立梅说,她感觉自己点燃了很多人的梦想,在她们心中埋下了科学家的种子。

十年间,唐立梅曾到访多地各大、中、小学,做了几十场科普报告,并多次在各大电视台的荧屏上传播科学知识,并获聘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此外,唐立梅还在一些青少年的科普期刊发表了一些科普文章和书籍。她想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传递给更多人。

为了表彰唐立梅在科普领域的杰出贡献,2023年7月,中宣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六部门公开发布2022年先进事迹,唐立梅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彼时,唐立梅写下一句话:人生不设限,勇于探索,无畏前行。她在今日做出了更为全面的诠释:“我们也只是作为国家队的普通一员,有机会参与其中而已。感恩祖国和时代成就科技女性,我们希望积极努力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

科普工作也将成为未来唐立梅的工作重心。她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最近都在讲课和写书,以后的方向是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