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财报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四大科技巨头前后脚发布了财报,均显示出了积极的复苏态势。

5月14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4财年四季度及全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底)业绩。2024财年收入达9411.68亿元,同比增长8%,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11%至1574.79亿元。

5月14日,腾讯控股发布一季度财报,报告期内营收约为1595.01亿元,同比增长6%;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净利润约为502.65亿元,同比增长54%。

5月16日,百度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总营收315亿元,同比增长1%;归属百度的净利润(Non-GAAP)70.11亿元,同比增长22%。

5月16日,京东集团发布2024年一季度业绩。一季度,京东集团收入达到2600亿元,同比增长7.0%。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由2023年一季度63亿元增长13.9%至71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89亿元,同比增长17.2%。

数字是枯燥的,但是透过这些枯燥的数字以及四大巨头近期紧锣密鼓的各项动作,还是能读出来一些积极的信号。

这两天有几位媒体朋友问我怎么看待这几份财报,我简单总结了几条共同的亮点。现在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1、回暖进行时

我一直认为,主流互联网企业表现好坏与否,可以看作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4月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同比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120327亿元,同比增长4.7%。

可以说,互联网企业一季度的表现,也有力印证了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向生力。

回顾那几年特殊时期,各大互联网巨头甚至出现过营收同比下滑的尴尬遭遇。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优化,基本上都开启了回暖之路。

这四大互联网巨头发布财报后,高管在进行相关解读时,也把“回暖”“复苏”“重回增长”作为了重点关键词。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本季度业绩表明我们的战略见效,阿里正在重回增长轨道。通过聚焦用户体验,淘天和国际电商业务的GMV均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

京东集团首席财务官单甦表示,伴随公司专注执行并取得更高的经营效率,公司一季度财务表现稳健,收入增速加快,利润保持健康水平,其间公司日用百货品类势头持续回升,这主要得益于大商超品类的有力恢复。

腾讯和百度都有类似的表述,篇幅有限,这里略过不表。

2、利润增幅远大于营收增幅

从基本面来看,这几家科技巨头均走过了早期的中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了常态化的中低速增长阶段。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净利润增幅却在本季度走出了两位数以上增幅的神奇轨迹,腾讯净利润增幅更是超过50%以上。

有这样的表现,显然是过去两年“降本增效”的结果。熟悉行业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腾讯、阿里、百度近年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裁员,京东虽然整体员工规模增长,但也精简了诸多业务部门的冗余人员。

利润增幅大于营收增幅,也说明这些巨头的增长质量更高了。以前投入1元钱可以换回来5元钱的回报,现在同样投入1元钱可以换回来6元钱的回报。

备注:或许有人会说,阿里该季度利润增幅不好看。这其实是算法的不同,阿里若不考虑投资的损失、股权激励费用等,该季度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244.18亿元,还是呈现了喜人的增长态势。

 3、更重视B端业务了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转型的路上,各大互联网巨头B端业务的占比均会呈现增长趋势。

尤其随着BATJ云服务版块的持续深耕发力,赋能千百万家企业,他们在B端能提供的价值就更大了。换句话说,能赚取的收益就更多了。

以腾讯为例,企业服务通过主攻自研的优势赛道,在PaaS和SaaS两块最核心的云服务上取得商业化增长突破。今年一季度,企业服务收入实现十几个点的同比增长。

百度亦是如此,百度智能云在本季度实现了47亿元人民币的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并且在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下持续保持盈利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百度营收的贡献率已达到6.9%,且这一比例正在逐步提升。

阿里方面,阿里云核心公共云产品收入双位数增长,AI收入更是增长迅猛。接下来,阿里的淘天体系还加大对平台商家的扶持力度,比如近期上线阿里妈妈上线“全站推广”流量运营解决方案,帮助潜力好货快速打爆。商家活得好,阿里就可以赚取更多利润。

京东在2023年的服务收入达到了2134亿元,同比增长17.8%,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进入2024年,京东的ToC业务表现一般,因此会比其他巨头更期待ToB业务板块取得突破。未来,京东的ToB占比只会更大,我们可以好好期待一把。

4、全面开卷AI大模型

现阶段,大模型并不赚钱,还处于投入期。但是,短短一年内,各方均认识到AI大模型是未来竞争的中心,因此各大互联网企业均在战略上进行全面投入,上不封顶。

百度发布财报后,李彦宏第一时间接受花旗银行分析师Alicia 提问,表达了对百度大模型业务进展的积极信心。李彦宏表示,一季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增量广告收入环比增长,这些增量收入缓解了宏观经济疲软所带来的影响,也为百度利用文心一言重建用户端产品赢得了时间。

在发布财报之际,阿里和腾讯均对旗下大模型进行了重磅升级。

阿里云近期发布了通义千问2.5版本,在权威基准OpenCompass上得分追平GPT-4 Turbo。4月底开源的1100亿参数模型Qwen1.5-110B,登上HuggingFace开源大模型排行榜首,已在全球开源模型中处于顶尖水平。

腾讯方面,升级后的混元文生图大模型采用了与sora一致的DiT架构,不仅可支持文生图,也可作为视频等多模态视觉生成的基础。咱们脑洞一下,将来用混元做视频,让文字内容视频化,用视听语言触达更多读者,是不是很酷。

京东的大模型,更侧重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垂直大模型。去年,京东发布了言犀大模型,这款模型能够自动生成商品描述文案。为了进一步简化中小商家尝试数字化直播的流程,京东云对大型模型进行了精简。现在,商家只需在云端简单操作,即可轻松开启直播,使得开播成本降低了30%。这一创新实现了真实主播与虚拟主播之间的顺畅转换,迎合了品牌商家的多样化营销、服务和运营需求。同时,通过利用“京点点”AIGC内容生成平台,即便是普通商家也能高效、高质量地生成店铺运营所需的图文内容。

写在最后:下周,拼多多将发布一季度财报,想必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对此,我们密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