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关贵海(Guan Guihai)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无论俄乌冲突如何结束,俄罗斯以欧洲为根基的世界大国雄心都不会改变。中俄关系是稳定和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智慧是中俄关系之舵。

延宕超两年的俄乌冲突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各国(各派)观点非常相左的话题。西方阵营一边倒地认为俄罗斯是侵略者,正对其全面制裁,并给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和经济援助。中方则不同意简单就事论事,坚持要历史、综合地看待俄乌冲突。中国立场的出发点在于,中方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但中国也没有隔岸观火,更没有像某些世界大国那样借机牟利。

中国外长王毅在今年的慕安会上重申,习主席的话就是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权威立场和根本遵循。习主席指出,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遵守,各国的合理安全关切应该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努力应该得到支持。中方为此坚持不懈劝和促谈,为恢复和平发挥积极作用。只要和平还有一线希望,就不言放弃;只要谈判能早一天重启,各方的损失就能少一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4年5月16日,习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

中方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负责任立场,还体现在对核风险的管控上。习主席指出,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各方应共同维护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中方履行了做出的承诺和承担的国际义务。王毅外长表示,中方不是当年《布达佩斯备忘录》的签约方,但通过政府声明的方式对备忘录予以认可。中国的核政策是有核国中最明确、最先进的,包括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任何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当然包括乌克兰在内。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和角色扮演,与中俄关系的特性有关。首先,两国都非常尊重对方在安全、主权和国家统一方面的正当诉求,都反对北约等反映冷战思维的排他性军事集团的无理扩张。在中国,乌克兰问题通常是被放在这样的框架内审视的。一方面,俄乌冲突升级的武力方式,显然不符合中国力求和平解决争端的一贯原则,单方面通过所谓公投改变他国领土现状的做法也是不能被接受的;与此同时,中国同样希望国际社会,特别是在制裁俄罗斯方面非常卖力的国家,在涉及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事务时不要搞另一套。

其次,俄乌冲突涉及现存国际秩序的变革,中俄有原则上的一致,但也有方法和节奏上的不完全一致,俄方更善于在无序和乱局中谋求自身战略利益。

中俄坚定维护联合国在世界和平与安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主权国家的权利平等,呼吁摒弃冷战思维,反对通过建立和强化军事集团挑起和激化对抗,引发冲突乃至战争。双方都严厉批评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在多个地区发动的未受联合国授权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应约会见乌克兰外长库列巴。

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有一系列变革的主张,也在为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合理和有效而贡献着己方的智慧和方案,但从未有推倒重来的战略冲动,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习主席与拜登总统的旧金山会晤契机的表态中。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平台上,在当今世界到底是有序还是无序的问题上,中俄两国学者的看法远非完全一致。

相反,面对美国的霸道行径和四处碰壁的狼狈情形,俄方更希望中国也能毫不避讳地向美国公开提出挑战和不惧迎面相撞。俄乌冲突是俄罗斯类似战略逻辑的体现。这一战略传统,充分体现在经过1812年和1941年两场被迫应战的卫国战争后,俄罗斯(苏联)称雄欧洲大陆的结局之中,也在2008年、2014年和2015年三次带有反击性质的快速反应行动及其效果中找到了有力证明。

当然,俄罗斯这么做,需要特殊战略储备,包括资源规模、地理纵深、情报支持、外交和混合战配合的技巧,等等。比如,2014年以后俄罗斯用乌东问题牵制乌克兰,再用战争临界状态给欧盟国家施压,用其天然气需求刚性迫使某些欧盟成员国在制裁俄问题上持特殊立场。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市场非常高的占有率是抓手。

可以确定,无论俄乌冲突如何结束,俄罗斯以欧洲为根基的世界大国雄心都不会改变,在涉及自身核心利益问题时不畏强权、在统合其周边安全地带时绝不手软是不会变的。同时,中俄关系是基于双方关系历史经验和世界格局深刻变化趋势的理性考量而形成、在元首战略引领下的稳定和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智慧是中俄关系之舵,也是稳定对美对欧等大国关系之锚。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